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疾病保健室

心房顫動中風預防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介紹


心臟內科 洪元醫師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為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在台灣,男性罹患AF的發生率約1.4%,而女性約0.7%。 造成AF的成因常是心房的電路活動不穩定,造成心房不規則的放電與傳導,危險因子包含老化、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臟衰竭等。這些病人也常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與冠狀動脈疾病。AF病人有時會有心悸、喘、頭暈、昏倒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病人發生血管栓塞的併發症機會上升,常見的病症像是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腸疾等。由於AF使病人罹患中風的比率比正常人上升3-5倍以上,造成嚴重的神經與運動失能相關後遺症,且這類病人常合併心臟衰竭造成生活品質下降,因此及早診斷AF與早期治療更顯得重要。一般常見的治療包含預防中風、心律調整、心跳速度控制三大方向,本次針對預防中風的部分做進一步的介紹。 

AF為心房快速且不規則的跳動,發生時心房缺乏有效的收縮,造成心房內的血液流動不佳,形成血栓,一旦血栓打出心臟而堵住了腦部的血管,便會造成缺血性腦中風。 然而,每位AF患者中風的風險並非相同,醫師也會根據風險高低而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目前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是採用CHA2DS2-VASc風險評估表(表一),根據危險因子給予適當的分數,評分越高則中風的風險越大(表二),如果病人有大於一個性別以外的危險因子,則考慮使用抗凝血藥物。

抗凝血藥物分為傳統的抗凝血藥物與新型抗凝血藥物。傳統的藥物代表為歐服寧(Orfarin),它可以有效降低因AF的腦中風風險(64%)與總死亡率(26%)。然而此藥物使用期間,病人須定期接受凝血指數INR(治療目標 INR: 2.0~3.0),如果指數低於目標值,則預防中風的效果不佳,若指數高於目標值,則病人出血的機會大增。此外,歐服寧在體內的藥物濃度會隨著病人攝取的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有所浮動,病人也因此常常需要接受抽血檢查調整藥物劑量,造成臨床使用上與病人生活上的不便。

近幾年由於藥物研發技術進步,新型抗凝血藥物如普栓達(Pradaxa) 、艾必克凝(Eliquis) 、拜瑞妥 (Xalrelto) 、里先安(Lixiana)等藥物的陸續出現改變目前預防AF相關中風的治療策略。這類新型抗凝血藥物與傳統的抗凝血藥物相比,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較少且有較穩定的血中藥物濃度,預防中風效果不但與傳統抗凝血藥物相當,對於重大出血的比率有顯著的下降。但並非所有的病人都能夠使用這類新型抗凝血藥物,像是嚴重腎功能不全或洗腎的病人、嚴重二尖瓣膜狹窄與接受過金屬瓣膜置換術後的病人並不適合使用這類藥物。
AF為常見心律不整,且病人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後,往往有良好的預後與生活品質,建議年紀大且危險因子多的長者,可以每天自行量測脈搏一分鐘,計算脈搏的跳動次數、強弱與規則,如有跳動不規則,時快時慢,甚至有心悸、頭暈、胸口不適或呼吸不順等現象,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表一CHA2DS2VASc風險評估表
表二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19/12/05 點閱次數: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