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3期   2024 年 3 月號

每月醫星

長照已升級2.0您對長照認識多少? 家庭暨社區醫學部社區護理中心 張雅玲 主任


張雅玲主任

一提到長照議題,張雅玲主任用著溫柔但充滿活力的聲音說著:「台灣目前已是進入高齡化社會,老人佔人口比例14%,預估到了2025年將邁向超高齡化社會,老人會突破人口20%,也就是五個人裡面就有一位65歲老人。如何讓失能延緩、如何不老,是我們迫切需要做的。」
然而,目前台灣民眾對於長照仍處於似懂非懂中,張雅玲主任以將近18年來的臨床照護經驗,持續地強調讓需要的人們能夠善用。

自身的生命經驗成為長照最佳代言人
張主任的奶奶是典型失智到失能的老人,從奶奶失智症發病初期到失能倒下需要旁人照顧再到往生,這段照顧歷程經過就是十年之久,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照顧觀念中,家裡有媳婦、有子孫,就該自家人照顧,不該求助於外人的傳統價值觀,但是長達十年時間裡,張主任看到的是家人的疲累辛苦及各種衝突的磨合。
在奶奶倒下的期間,張主任已服務於護理工作,於是運用所學向爸媽叔嬸分析,奶奶之後狀況變差要如何處理?選擇不急救嗎?要送急診室嗎?會被怎麼處置?如要插管時又該如何呢?失智症的照護及末期照顧的生活品質…等。給了長輩們一些心理建設後,家人在照料上更有準備會發生什麼事。
最後,奶奶是在家中往生,她生命的末期沒有插尿管、鼻胃管,全程由家人細心照料到生命盡頭,達到生死兩相安的善終。

平均餘命 - 健康餘年約八至十年
張主任表示,在著名醫學期刊《LANCET 柳葉刀》曾於2015年發表一篇文章,人類平均餘命與健康餘年是八到十年的差距,這差距需耗費約500萬,而她的奶奶從發病到往生,正是十年。
人們應該讓這十年活成一個健康、有尊嚴的人類。其實有些失能是短暫的,有可能會恢復,保持著「活著就要動」的目標上,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的吃飯緩慢、手腳不靈活,即要求他人協助,如此一來會加劇身體老化和退化。
再者,家中有長輩的中、青年們,請放手給長輩們做事的機會,增加他們的活動力和生活參與感,他們會活得比你們想像中精彩。

重新認識居家護理師
「居家護理師一直都在,只是大家沒注意。」張主任說。
民國79年就開始試辦居家護理,一直到民國84年納入健保至今,但民眾對居家護理師這個名詞仍然陌生,全國居家護理執業的護理師不到2,500人,而居家護理師需要擁有18般武藝,照護失能的個案,臨床工作還要精進所學,無論風吹日曬及雨淋,真的十分辛苦。
「他們是一群背著電腦,一手拖著相關衛材設備包包,坐著計程車來回於社區奔波的護理師。到需要居家照護的家庭,評估環境、居家照護指導及協助更換管路,執行護理照護及個案管理的護理師,像是行動不便,住在三樓卻沒電梯的病人,對他們來說「看醫生」這件事情,卻是難上加難,因此就要幫他們想辦法如何取得醫療服務;又或是長期躺在床上有壓傷(過去稱褥瘡)的病人,教導照顧者如何清理傷口等。」張主任進一步說明。
其實現階段的居家醫療照護,不僅包括居家護理師,也可以請家庭醫師到家裡看病人狀況,又或是中醫、牙醫、藥師,皆可以到家看病,只負擔來回車馬費和健保部份付擔,更重視醫療照護的價值,發揚禮運大同篇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全人照護的精神。

長照單一窗口:1966 V.S. 病人自主權利法
活著和往生都要有尊嚴,張主任強調著,這是醫學界、護理界、學術界…等醫護體系共同重度關注的事情。長照議題被不停地被提及,到底要如何取得相關訊息及資源呢?目前手機、市話皆可撥打「1966」專線電話,轉至各縣市地方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詢問長期照顧的相關資訊,提供民眾在面對失能、失智時,有管道請求協助,也有相關的補助措施。
終究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死亡,於是2019年6月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有約77家醫療院所開放門診諮詢,讓民眾提早正視這個問題,當生命面臨可能終站時,由自己決定醫療處置方法。
長照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19/10/05 點閱次數: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