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3期   2024 年 3 月號

每月醫星

正面看待安寧療護 生命教育永不嫌遲 血液腫瘤科 賴學緯醫師

賴學緯醫師
血液腫瘤科 賴學緯 醫師簡介
學經歷: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中、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醫學士畢業、美國佛斯特大學附設醫學院癌症生物學部 研究員、內科專科醫師、血液病科專科醫師、腫瘤內科專科醫師、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血液及骨髓移植專科醫師
現 職:國防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師、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專 長:腸胃道腫瘤(食道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膽管及胰臟癌) 化療與標靶治療及其他各式癌症治療、血液良性及惡性疾病(貧血、白血病血癌、淋巴瘤及骨髓瘤)等治療、安寧緩和醫療。


喜歡與人相處的個性加上高中對生物產生濃厚興趣,使得賴學緯醫師走向從醫之路,又相對於不喜歡沒有挑戰的事物,於是選擇直接面對這個世界公敵:「癌症」。
「如何治療癌症是個發展中的科學。」賴醫師說,這樣的工作內容符合他想挑戰事物的興趣,更看到從過去到現在的癌症醫療的效果愈來愈好,不僅能夠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還能自信地融入社群,不與環境脫節,在在都讓賴醫師從中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

腫瘤→癌末→安寧→終點 您該重新定義這個方程式
既是選擇血液腫瘤科,在人類的老、病、死的過程都看得到,尤其是面臨生命的尾聲,該如何與病人、家屬溝通,考驗著醫師們的智慧。在求學過程中,僅追求學科上的成績,對於醫病關係如何達到一個平衡,賴醫師認為自己仍在調整步調中。
「有時病人和家屬想放手,可是病情並非走到那麼糟的地步,醫師即使想積極治療卻也須尊重病人與家屬的決定。」賴醫師有些無奈地說。
反觀,有些癌症第四期的病人,在投入治療後效果仍不好,進入無法挽回的末期,這時如有安寧系統介入,就能讓病人在有意識情況,得到生理、心靈及精神上的照顧,甚至在家庭動力完整的個案能做到生命回顧等過程。
「可惜的是,目前台灣進入安寧病房,常常落入只剩餵藥、翻身、洗澡,這些形式上的照顧;而更多關於面對生命的課題及幫助病人和家屬接受死亡的輔導過程,其實才是安寧病房最終希望帶給病人的協助和努力的目標。」賴醫師舉例曾經遇到有善心人士捐贈作品給安寧病人,或是園藝、畫畫,讓病人們宣洩自己面對死亡的想法,亦可保持正常人的生活態度,積極面對療程,畢竟在安寧照顧中,不是等死,而是仍會投入治療改善病人的身體疼痛,並且希望病人活得有尊嚴。

切勿過分依賴新醫療技術
也就因為聞癌色變,近來對抗癌症的武器,除了化療、標靶治療外,還有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但對付癌症,賴醫師提醒民眾,不需過分依賴新穎醫療技術,畢竟許多新式治療方法,還沒有大型數據證實有效,盲目追求可能會花錢又傷身。
不被生理年齡束縛,接受先進醫療也是無分年紀高低
此外許多人有個迷思,年長者在罹癌時應該放棄治療,但在現在衣食無虞的情況下,有些70-80歲的病人不見得活動力差,假使病人身體沒有其它器官問題,仍可以考慮現代治療藥物。
賴醫師目前有位高齡92歲的病人罹患淋巴癌,仍在做化療標靶及放射治療,目前已使腫瘤有明顯縮小的跡象。這是真實案例,給予其他民眾信心,在面對癌症時,不畏懼地即早發現即早治療。

減少讓身體發炎,善用健保資源做篩檢
「這是老生常談了,如何預防癌症,不外乎多運動、飲食均衡、避免睡眠不足及少吃刺激性食物。只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每人的遺傳和基因不同,造成罹癌的風險性高低不一,這也就是為何做“癌症篩檢”很重要。」賴醫師說。
許多被診斷出罹癌病人,總會回推他做了什麼導致癌症,但賴醫師認為那是沒有太多實質幫助的,需向前看,面對自己的腫瘤嚴重度,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是比較正面的做法。
至於要說怎麼防範癌症,西醫研究上一個簡單的概念:減少讓自己身體“發炎”的機會,才是基本之道。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19/09/05 點閱次數: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