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分院報導

松山分院-慢性腎臟病患應該補充維生素D

松山分院-慢性腎臟病患應該補充維生素D

前言

在傳統思維中,維生素D與鈣、磷平衡和骨頭健康息息相關。但近年來隨著醫學研究的進展,已知維生素D在慢性病的預防及治療上扮演重要角色。在慢性腎臟病患中,維生素D的缺乏更是明顯,適當的補充是需要的。

人體維生素D的來源

  人體內維生素D(營養性維生素D)的來源主要有2個:

  1. 曬太陽:皮膚在足夠的陽光暴露後可將前驅維生素D轉換成維生素D3。
  2. 食物來源:植物(酵母及菇類等)來的是維他命D2,動物 (肝臟、油脂多的魚類、乳製品、蛋黃等)來的是維他命D3。維生素D3的作用約是D2的3-10倍,所以要補充以D3為佳。

維生素D的代謝

   D2或D3,進到體內後,在肝臟被轉換成25(OH)維生素D,之後再被腎臟進一步轉化為1,25(OH)2維生素D3,即所謂活性維生素D3。

維生素D的骨骼外作用

  人體免疫細胞、心肌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皮細胞、癌症、骨骼肌、腦部、攝護腺、乳房、大腸等處都有維生素D的受體。維生素D可以抑制細胞增生、增加細胞分化、抑制新血管增生並且具有抗發炎的效果。研究發現,維生素D的濃度與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免疫疾病、糖尿病、憂鬱症、慢性疼痛、骨質疏鬆等有相關,補充營養性維生素D可能可減少相關的風險。目前有大型的研究正在進行,在不久的將來,對於營養性維生素D的確切作用會更為清楚。

慢性腎臟病應該要補充營養性維生素D

  台灣近年從北到南的研究都顯示,五成到八成的台灣人都缺乏維他命D,就算在陽光充足的南部也是如此。另外慢性腎臟病由於飲食限制、尿蛋白導致維生素流失、尿毒導致皮膚改變及日曬不足等原因,故比一般健康人更容易有維生素D的缺乏。

  慢性腎臟病患者因為腎臟無法將25(OH)D轉換為活性維生素D,因此常會直接使用活性維生素D3補充治療相關鈣、磷及副甲狀腺的併發症。但使用活性維生素D3無法矯正營養性維生素D的不足,甚至會因此抑制體內維生素D的製造及分解,導致營養性維生素D更為缺乏。

  長期缺乏維生素D,容易產生蛋白尿及慢性腎臟病。同時缺乏維生素D也會使原本腎臟病惡化加速,適時補充營養性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蛋白尿也會減緩腎功能惡化。

  因此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 ml/min),尤其是同時合併有尿蛋白,糖尿病,建議可開始補充營養性維生素D。若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缺乏維生素D,也可自費檢驗血中25(OH)D濃度。

每天要補充多少營養性維生素D

  慢性腎臟病患建議每天至少口服800單位(IU),除非有檢驗過血中25(OH)D濃度足夠。若是已經再使用活性維生素D,或有副甲狀腺低下的情況(如已接受過副甲狀腺切除術),為了骨骼的健康,營養性維生素D補充,更是不可或缺。但要注意維生素D過量會增加血管鈣化、腎結石和高血壓等風險,故每天不能超過4000單位。坊間的維生素D常會加入鈣或其他成份販賣,若患有慢性腎臟病,建議還是使用單一維生素D成份或詢問醫師後再行使用。

結語

有些學者認為目前研究只能顯示維生素D和慢性病有相關性,並不一定代表維生素D可以預防及治療慢性病,但因為維生素D價格便宜,且國人普遍缺乏,適量的補充是需要的。慢性腎臟病患缺乏的比例更高,更應該補充維生素D。

松山分院腎臟內科  蘇士傑醫師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17/12/04 點閱次數:4,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