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醫療新知

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周雅玲醫師
小兒部 周雅玲醫師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炎,好發於嬰兒期或兒童期,皮膚非常癢且容易反覆搔抓,病人常有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等病史,家族也常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約80%的患者伴隨血清中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IgE)。
異位性皮膚炎是多因素造成。遺傳體質加上環境刺激(如過敏原,空氣污染等),再加上皮膚屏障功能異常造成的發炎反應。皮膚障壁異常,聚絲蛋白(filaggrin)的異常,導致角質層構造及功能異常,皮膚水分散失度增加造成皮膚乾、外界過敏原易穿透皮膚,造成刺激和皮膚發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和病史做診斷。主要的臨床表徵為1.皮膚搔癢 2.不同年齡呈現不同的皮膚炎的典型形態與分布(例如嬰幼兒的臉部與身體伸側的皮膚,大孩童與成年人的關節屈側皮膚苔蘚化)3.慢性反覆性皮膚炎 4.有異位性體質的個人或家族史(包括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 。
治療主要在遠離誘發因子,修復皮膚屏障及抗發炎藥物。遠離過敏原、刺激物(汗水也是刺激,因此流汗後盡可能沖澡或毛巾擦拭,並換上乾淨衣物),壓力與情緒也是常見的誘發因子。
修復皮膚從日常保養皮膚做起,洗澡水溫不宜過高,時間不宜過久。塗抹乳液可以維持皮膚的保水度,而且一天要塗抹三次以上,病灶部位甚至要更多次。研究顯示,從出生後開始塗抹乳液,可減少高風險寶寶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另外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濕敷療法可以兼具抗發炎療效及修復皮膚。

藥物的部分主要為外用的類固醇藥膏。另有外用免疫調節劑主要用在兩歲以上,面積較大的患者,減少類固醇使用。口服類固醇在急性發作時短期使用。其他如口服免疫抑制劑及照光治療,會用在中重度或面積較大的患者在上述治療效果不佳時使用。若狀況仍無法改善,可以考慮去年在台灣上市的生物製劑Dupilumab,可以快速控制症狀,減輕癢感,不過目前在台灣只核准在18歲以上使用且健保未給付。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19/07/05 點閱次數: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