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醫療新知

肌少症介紹

廖芳藝
家庭醫學部 廖芳藝醫師
隨著年紀增長,各項器官生理功能逐漸下降,肌肉質量減少即為其中之一,若合併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即為所謂的「肌少症」。研究指出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15%;至於大腿肌肉力量,在40歲之後,每十年下降10-15%,70歲後則為每十年下降25-40%。肌少症不只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還會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
肌少症的盛行率根據篩檢方式及族群而有不同,但隨著人口老化,預計將會持續升高。國外肌少症盛行率在60到70歲的長者約為5%-13%,80歲以上則約為11%-50%。台灣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
肌肉質量臨床上一般較常使用的測定方式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或生物電阻測量分析;肌力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方式是利用握力器測量手部握力;行動能力可計算行走速度;若65歲以上長者行走速度小於每秒0.8公尺,則需進一步檢查肌少症的可能性。
肌少症對老人健康之影響可歸納為三方面:
1. 肌肉力量減少會有較差的下肢功能,人就會顯得無力、疲倦、步態不穩,因此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2. 因肌肉與身體的新陳代謝例如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的代謝等有關,故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
3. 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為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之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而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雖然年紀老化造成的肌肉量流失可能是無法避免的,但適當的治療與介入卻能夠延緩或改變其造成的不良影響。目前針對肌少症的處置,最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是營養的補充搭配適當的運動訓練。營養的補充主要為蛋白質,若無慢性腎臟病者,每餐約攝取25-30公克的蛋白質,攝取的蛋白質食物來源為豆腐、牛肉、魚肉等。
運動的形式以有氧運動、漸進式阻力運動的訓練增加肌肉質量、強化肌力。以有氧運動(例如:健走、騎踩腳踏車、太極拳)而言,若為中強度運動,每週建議至少5次,一開始10分鐘,慢慢增加;若無法維持長時間,建議每次10分鐘每天3次等方式分段完成;以肌耐力訓練而言,建議每週至少2次,每次須間隔休息48小時以上,從中低強度的運動開始,每次時間最好控制在20~30分鐘。

日野原重明醫師- 快樂的15個習慣
習慣一:心中永保愛
習慣二:抱持「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的正面想法
習慣三:挑戰新事物
習慣四:鍛練自己的專注力
習慣五:向心目中的典範學習
習慣六:感受他人的心情
習慣七: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物
習慣八:比八分飽再少一些
習慣九:對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
習慣十:能走路就走路
習慣十一:與更多同好享受運動時光
習慣十二:正面思考
習慣十三:調節壓力
習慣十四:反身自省,要求自己
習慣十五:不要盲目、非理性地遷就於習慣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18/12/06 點閱次數: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