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5期   2024 年 5 月號

疾病保健室

認識糖尿病


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因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良,引起醣類、蛋白質及脂肪等營養素代謝異常,體內分泌胰島素不能發揮作用,使血糖濃度上升形成糖尿病。而長期高血糖和代謝異常,會逐漸影響身體大小血管和神經功能,進而造成多種嚴重的併發症。糖尿病已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因此認識糖尿病、做好糖尿病預防與治療是全民的重要課題。
糖尿病的種類
1. 第 1 型糖尿病:也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病因是胰臟內製造胰島素的細胞遭受破壞,不能製造胰島素。原因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等有關。
2. 第 2 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是最常見的類型。它的特點是血糖高,且周邊組織對胰島素呈現抵抗現象,體內的胰島素分泌雖正常或稍微少,但是胰島素不能發揮功能。原因與遺傳、飲食習慣、肥胖或缺乏運動有關。
3. 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未患糖尿病,而在懷孕時才出現高血糖的現象,發生率約 1~3%。妊娠糖尿病者,只要和醫師配合,經過飲食控制及適量的運動,大多數可以很安全生產。妊娠糖尿病人血糖的控制理想的範圍為空腹血糖值:≦95mg/dL,飯後 2 小時血糖值:≦120mg/dL,如此可以預防巨嬰症;少數病人經過上述方法仍無法將血糖控制好,此時須予以注射胰島素。
4. 由藥物或化學物品引發的糖尿病:主要與胰臟的疾病有關,如慢性胰臟炎、胰臟切除,或內分泌疾病,如皮質類固醇過多、生長激素過多;胰島素受體異常或某些基因症候群等有關而產生的糖尿病。

糖尿病有什麼症狀?
發病初期,大多數人都沒有症狀,所以不易發現。病情隨時間加重,血糖逐漸升高,才有尿多、口渴、飢餓、疲勞、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出現。

糖尿病怎麼控制?
糖尿病的控制有賴於飲食、運動和藥物三者間的互相配合。日常要養成按時服藥、飲食控制、規律運動的習慣。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無日期)建議病人執行「ABC 控制活動」,意即控制「A」1C(醣化血色素)小於 7%,「B」P( 血壓)小於130/80mmHg 及「C」holesterol( 膽固醇)小於 200mg/dl,空腹血糖應控制於 80~130 mg/dL,飯後 1~2 小時血糖應控制於<180 mg/dL。

糖尿病有哪些慢性合併症?
1. 大血管病變:包括腦、心臟及足部等部位的動脈硬化病變,可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及足部病變;足部的血液供應減少,會造成間歇性跛行、足部冰冷、感覺異常、足部易感染、傷口癒合慢。甚至因處理不當產生細菌感染造成潰爛,嚴重時需要進行局部或下肢截除手術,以保性命。
2. 眼睛病變:眼睛易因血糖控制不佳產生病變,常見的病變有視網膜病變黃斑部水腫、白內障、青光眼。嚴重時會造成眼睛失明。
3. 神經病變:包括自主神經或週邊神經的損傷,會有心悸、腹脹、便秘或腹瀉、小便困難、失禁或姿勢性低血壓、性功能障礙、手腳發麻及刺痛、感覺遲鈍等現象。
4. 腎臟病變:初期有血壓上升、蛋白尿等症狀,嚴重時產生慢性腎臟衰竭而需終生洗腎。

如何有效預防合併症?
1. 控制良好血糖、血脂和血壓,至少三個月至六個月抽血追蹤,並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眼科的基本檢查,包括:視力檢查、眼底視網膜檢查、眼壓測量。
2. 注意足部護理,經常檢查足部,選擇合適鞋襪,預防足部受傷。因末梢神經病變且下肢血液循環較差,尤其夜間、冬天、下雨/濕氣重時,更應加強防護。
3. 糖尿病腎病變,針對5年以上的第1型糖尿病、所有第2型糖尿病及所有合併高血壓之患者都應至少每年一次的尿液白蛋白和腎絲球過濾率篩檢。
4. 定期至合格醫療院所檢查治療,按時服藥,切勿自行採用草藥偏方。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18/12/06 點閱次數: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