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分院報導

北投分院-自我的察覺與生理回饋療法

北投分院心身醫學科 馬靖超醫師

在現今成人社會中常常有生活壓力大、工作繁忙的情況,人們常有各種腸胃不適的症狀,但常常只會到腸胃科門診求診,由醫師開立腸胃相關藥物來得到症狀的緩解,過陣子沒吃腸胃藥了,腸胃不適的症狀再度來襲,接著週而復始上述情況。難道只有成年人有上述情況嗎?當然不是,其實在學的學生,有些在面臨考試如月考或檢定考試時,會有吃完餐點後就想拉肚子的情況,常聽到的就是腸躁症的診斷,或許吃些止瀉藥物,又或是等到考完就好了,似乎上述情況也是週而復始的發生。
這些有症狀就吃相關症狀藥物的情形,就像是人發燒了就吃退燒藥,難道吃完退燒藥物,身體就好了,身體就沒事了嗎?還是說像有肺部細菌感染的狀況,需要用到抗生素治療。總而言之,在醫學上建議不能只是有症狀就吃相關症狀的藥物,造成症狀的原因也是需要做相關的處理,上述成人及學生的腸胃症狀,其實跟「壓力」是很有關係的。之前楊如泰臨床心理師曾提及在健康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提到壓力靶子器官(Stress Target Organ),說明在壓力下生理功能會受到影響,更可能使自己最弱的器官出現病痛,如:腸胃不好的人在壓力下逐漸出現脹氣、胃酸逆流或是胃痛、胃潰瘍…等症狀。

但為什麼我們這麼不容易發現正在消耗自己的身體呢?這是因為面對壓力時心理狀態會變得緊繃,該狀態會佔去認知資源而讓我們無法發現身體肌肉正在緊繃,而且當腦中的煩惱在壓力事件過後仍持續縈繞不散,便會讓該壓力持續下去,身體就無法放鬆下來。當人面對壓力時肌肉會不由自主地自動收縮,往往意識不一定能夠快速覺察肌肉的緊繃,肌肉收縮便會刺激肌肉的神經細胞傳導訊息至大腦,大腦便不由自主地對外界的壓力開始著手應對,然而這個過程是有問題的,因為當我們對身體反應一無所知時就沒有辦法控制或是調整對於壓力的反應,在一無所知的狀態下便只會持續消耗身體的活力而出現身體病痛或症狀。
所以,如何察覺自己身體或心理的狀況,例如身體肌肉的緊繃狀態,就是一個可以增加自我察覺的第一步。但是自我身體肌肉的緊繃狀態,要如何去察覺呢?以身心醫學科來說,「生理回饋療法」是一種可以快速讓受測的人感知到自己身體狀態的方式。「生理回饋療法」,簡單的說就是經由儀器設備將人體的肌肉活動電位、心跳、體表溫度、皮膚導電度、血壓、腦波、呼吸速率、末稍血液流量等,經由儀器將生理訊號轉換成圖像、數字、聲音等,讓我們了解自己的生理和情緒之間的關係,再由心理師的協助教導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或冥想式放鬆,同時搭配儀器的測量,可客觀呈現當下放鬆程度。如此經由不斷的練習,就可以增加自我察覺,進一步體認到自己身體與心理狀況的互相影響,也就是透過自己的身體症狀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態,並透過心理師的教導技巧讓身體症狀減輕而進一步改善情緒,反之亦然。
想要增加自我的察覺嗎?想要更瞭解自己的身體及心理狀態嗎?「生理回饋療法」是很有幫忙的第一步。但就如馬靖超醫師在門診時常常對接受「生理回饋療法」的個案說的一句話,電視上教妳煮一道菜或如何釣魚,妳就會煮菜或釣魚了嗎?當然不是,要回家多多練習才行喔!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18/10/05 點閱次數: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