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醫療新知

淺談拇趾外翻的保健與治療

骨科部 林坤儀醫師

一、什麼是拇趾外翻?
大腳趾與第一腳掌骨(即蹠骨)關節之處向外彎曲,即是我們所稱的拇趾外翻症,通常會導致第一蹠骨的頭部內側鼓起來且疼痛劇烈,隆起的骨頭有時會腫的像一個骨瘤一般。病人常主訴:一穿上鞋尖較窄的鞋子就感到不舒服,走比較遠的路就容易腳痛,或是大拇趾的內側與鞋子摩擦而疼痛。正常的大拇趾會外偏十至十五度,若超過二十度就叫做拇趾外翻。一般臨床上拇趾外翻是指第一趾蹠關節不完全脫臼,其主要特徵是大拇趾偏向外側;第一蹠骨偏向內側,且形成骨狀突出物,並造成拇囊炎腫。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女性與男性比例約為10:1左右。
其實拇趾外翻的形成,一般而言,絕大部分與不良的穿鞋習慣有關,而臨床上則是將造成原因大約分為外在及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多是經常穿著狹窄、尖頭又高跟的鞋子,使腳跟不易固定,對腳趾造成擠壓摩擦及壓迫而加速拇趾外翻的產生,特別是女性愛穿的高跟鞋及尖頭鞋最容易引起拇趾外翻。內在因素多是遺傳、神經肌肉疾病(如:腦性麻痺)、先天大體結構異常導致生物力學的不穩定(如:扁平足)、足跟肌腱異常收縮、各種不同的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使腳底機能降低,造成足底不穩定,進而變形導致拇趾外翻。

二、拇趾外翻有哪些症狀?
拇趾外翻的病人主要是以疼痛、腫脹為主要臨床表現,症狀的發生是慢慢出來的,有時候也會有紅腫的現象,但是通常不會發熱,疼痛的現象也不會像痛風那麼劇烈。若疼痛時仍繼續穿尖頭鞋子壓迫大拇趾則症狀會加重,甚至更嚴重者會造成關節囊發炎、皮膚敏感、潰爛,之後可能造成腳趾肌力減弱而影響活動,最後造成腳底的肌腱與筋膜僵硬,對病人的日常生活行動造成很大的影響。
淺談拇趾外翻的保健與治療
三、臨床評估方式
評估方式主要以X光檢查為主,正常人於站立時的大腳趾與第一蹠骨交角為15度以下,而第一、二腳蹠骨的交角則為10度以下,如果超過此一程度則可以診斷為此症。

四、治療:通常先採取保守治療
1. 選擇適當的鞋子:挑選前部較寬、軟質表面及平底的鞋子,避免高跟和前部細窄的鞋子。一雙好鞋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鞋跟不能太高,一般半吋到一吋間走起路來最輕鬆。還有就是鞋頭要夠寬夠長,讓腳趾頭可以自然往前伸展。適當的墊片可以幫助分散腳大拇趾的壓力。
2. 藥物治療:使用非類固醇藥物來減緩疼痛發炎的症狀。
3. 物理治療:對於一些還有彈性及柔軟度的拇趾外翻;輔具可以提供穩定,改善變形及減少疼痛;使用內側縱向足弓支持輔具,或是改穿腳掌心部分有支撐設計的鞋子,來緩解站立及走路時將重心放在前腳尖的壓力,以減少腳趾頭的負擔,進而矯正畸形。鞋面的材質儘量要柔軟而且最好不要有車縫線,也可以到醫療用品店挑選一些矽膠的保護貼片來減少突出部位的摩擦,即可暫時緩和疼痛,限制拇趾囊腫進一步惡化。
4. 改善生活習慣:避免長時間走路或久站。
如果疼痛嚴重而保守的治療方式無效,則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手術主要的目的是:矯正變形、改善疼痛及重建功能。手術方式主要是把拇趾內側的突出物切除,放鬆拇趾內緊繃的肌肉,再將內側之關節囊縫緊,及矯正角度。目前大角度的矯正手術方式主要以第一蹠骨截骨矯正復位,及鋼釘固定手術為主,主要手術選擇方式是以醫師臨床判斷為主。不論是一般鋼板固定或是微創鋼釘固定手術,手術仍有其併發症,包括骨不癒合、傷口發炎感染、患部腫脹,或再度外翻等併發症,這些併發症發生比率很低,只有百分之三~五左右。

五、術後照顧
一開始需注意傷口保持乾燥與清潔,傷口約7~10天癒合;骨頭癒合約需8週。術後訓練行走時,應利用柺杖來做訓練。手術後,不宜再繼續穿高跟或尖頭鞋,以避免復發的可能。

六、結語
愛美是人的天性,現代人常穿著高跟及尖頭的鞋子,儘管有時會感到足部的不適,卻因時髦或愛漂亮等原因,忘了身體的警告而繼續穿下去,最後的結果可能導致拇趾外翻。如果拇趾外翻疼痛到後來影響到日常生活的活動,這時候就要考慮用手術的方法來矯正。一般而言,手術的治療可以有效矯正變形,改善疼痛的程度和行走的功能。但是手術後大腳趾的蹠趾關節多少會變得比較僵硬一點,因此目前並不建議沒有明顯疼痛的患者單純為了美觀的問題來接受矯正手術。所以建議在剛開始感到不舒服時,立即改穿寬頭平底鞋,並尋求醫師診治及治療,以避免病情進一步的惡化。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18/09/05 點閱次數: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