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分院報導

基隆分院- 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

馮紹瑋醫師

基隆分院 馮紹瑋醫師

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常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一般是指出現在硬腦膜下腔,存在時間大於三個星期的血塊或血水,常見發生的成因是大腦表面的一些靜脈血管,在外傷的時候出血,先是造成急性的硬腦膜下腔出血,正常的情況會被自體吸收,然而有少數的病人,因為特異體質等目前尚無法了解的病因,使得這些血塊無法被完全吸收,慢慢的這些血塊經過溶解過程變成血水,同時在它的內外形成內膜和外膜,隨著時間過去,這一層濃稠的血水就會好像吸水泡棉一樣,不斷的累積水分於這個空間,內外膜之間的血水越積越多,體積越來越大,逐漸的壓迫到大腦,而造成臨床症狀。

 在臨床症狀的表現方面,有些患者會出現頭痛、嘔吐、食慾減退、視力模糊等症狀;有些患者是以記憶力喪失,行動遲緩來表現;有些人會有失眠,精神異常表現;有些患者則會表現出單側肢體乏力,步履不穩、頭暈失衡,很像是中風;少數患者甚至會嚴重到意識不清、呈現昏迷狀態,因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是逐漸變大的,所以它的臨床表現也常是緩慢進展的,呈現相當的多樣化,因此它又被稱作是「大模仿家」。

一般來說臨床診斷並不困難,只需臨床醫師仔細詢問病史及神經學檢查,再加上頭部電腦斷層掃描就可以對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做出迅速而正確的診斷。
一般來說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需要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神經外科醫師會使用顱骨鑽洞術在頭骨上面鑽一至二個洞,然後切開硬腦膜而引流下面的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這些引流出來的液體,外表看起來像是黑褐色的機油或醬油一般,而在手術結束後,有些患者需要視情況放置引流管。在統計資料上,97%的病人經由顱骨鑽孔引流手術就可痊癒,而3%左右的病人會發生復發的現象。反覆復發的患者則需要進一步做開顱手術,將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內膜打開來,使大腦能夠膨脹起來,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18/07/05 點閱次數: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