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貫中西醫與古今智慧,整合身心治癒新風潮–中醫部張鈺鑫醫師
發布日期:2025/04/07點閱次數:361

三總中醫部張鈺鑫醫師

張鈺鑫醫師坦言:「如果有機會重來,我仍然會選擇就讀中西兼修的中醫學系!中醫擁有深厚且歷史悠久的背景,且從未中斷過發展。西醫在近200年來,藉由科技的進步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在腫瘤治療方面取得精確的診斷與治療,中醫則著重於調養體質,提升病人的耐受力,與西醫結合可以實現更佳的療效。因此,我堅信中西醫整合的醫療方式能為病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與治療效果。」

中西醫整合的宏觀思維,看見中醫未來的無限可能
在高二時,張醫師便以同等學歷的身份參加大學考試,最終考上了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當時,師長親友皆勸他回歸原本的年級再考一次,相信可以考得更好,這也反映了當時中醫並非主流的觀念。然而,嚮往中西醫都學的優勢造就了張醫師一往直前的決心。「大三時,我遇到了後來創新發明「臺灣清冠一號」的蘇奕彰教授,他開設的《內經》基礎課程讓我即使已是大三學生,也毅然選擇回去旁聽二年級的課程,自此踏入深究中國醫學之道途。」張醫師回憶道。他的選擇,最終讓他更加堅定了對中醫的信念。

蘇教授後來成為了系主任,張醫師也有幸在旁參與中醫教育改革的過程,蘇教授將過去以單一經典為架構的傳統典籍課程教學,轉變為現代學科課程,涵蓋中醫的生理學、病理學及養生學等課程體系,成功與西醫接軌。這一創新不僅重新構建了中醫教育課程,也逐漸將中醫師養成制度調整為以臨床問題為中心,開啟了中醫教育現代科學化的新篇章。
這一路耳濡目染的學思歷程,造就了張醫師對中西醫整合的堅定信念,確信中醫在未來AI的年代裡,絕不會缺席全人的健康與醫療照護!

中醫體質量表(BCQ):在統計學原理下的客觀量測
自碩士期間起,張醫師便與逢甲大學統計系密切合作,探索中醫現代化之路。蘇奕彰教授發明的「中醫體質量表(BCQ)」即是利用統計學的方法,將中醫體質進行科學性客觀測量,並已發表多篇國際學術論文。這一量表基於流行病學架構設計,「我們的臨床觀測中,透過44個問題,得出三種中醫體質的量化得分,依此客觀地判斷病人的體質特性。」張醫師詳細解釋道。
也因一直以來與統計學深刻的緣分,張醫師自2019年開始,在逢甲大學統計學系講授『中醫學導論』課程,其中在『中醫體質』相關課程中,便設計讓學生透過中醫體質量表來評估自己的體質,並規劃適合的養生方式。這一創新課程深受學生喜愛,未來可能發展為微學程,進一步推動中醫與統計學的跨領域整合與應用。

斜槓醫工領域:一頭栽入脈診現代化
在博士研究期間,張醫師在醫學和工程學者的指導與合作下,運用訊號分析與程式開發,進一步深入中醫脈診現代化的研究,利用脈波訊號的頻譜分析,建構心率、脈形與脈勢的多訊息脈波分析,將傳統的脈診理論進行客觀量化的探討。
「我利用動物模型,透過動脈導管測量脈波訊號,並且編寫程式對這些數據進行現代化處理,將其轉換成傅立葉頻譜以探討脈波於預後診斷之應用。」張醫師介紹了自己的博士研究,斜槓醫工領域,多了工科理性邏輯訓練,在臨床診療更能客觀地獲取精確的訊息。

以人為本:中西整合提高抗癌療效
儘管將中醫脈診推向現代化,但張醫師依然秉持著傳統中醫「以人為本」的中心理念,強調要穩固人體臟腑氣血為調養的根本。他認為,不要因為擔心西醫的副作用就拒絕西醫治療,而應該在西醫的治療優勢基礎上,結合中醫治療,強化體質,以達到全面的康復效果。

「就像一位到台北榮總接受重粒子治療的胰臟癌病人,因為腸道水腫造成胃口很差,腸子不蠕動,一吃東西就吐而無法保持可以做重粒子治療的最低體重,經服用健脾利濕,和胃降氣的中藥調理體質後,已可少量多餐,體重回升到能穩定接受重粒子的排程治療了。」專長於腸胃道癌症治療的張醫師分享了中西整合的臨床實例。

回歸中醫初心:形神合一的養生智慧
「中醫講求『形神合一』,這如同駕駛一輛車,精氣猶如車的燃料與動力,只有當操控者的心神穩定,身體氣血才能運作順暢,倘若分心雜念,則難以維持平衡與健康。」張醫師如此叮嚀,並補充道:「現代人的養生不應該等到40、50歲才開始,而應該是從年輕時就開始學習如何以中醫的角度來觀察與照顧自己。當你了解自己身心運作的原理時,就是開啟改變自己的那一刻!」

語音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