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記憶的深淵,解密失智症~淺談腦部正子斷層掃描(Florbetaben)
發布日期:2025/02/07點閱次數:36


核子醫學部 王妤珊醫師 / 林立凡醫師
腦袋頻當機,小心失智的警訊
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下降,如經常忘東忘西、忘記日期、人名,不一定是老化所造成,可能是罹患了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統稱,具有各種疾病形態。根據衛福部於2024年公布最新調查結果,臺灣65歲以上失智症的盛行率約7.99%。失智症的病因可歸納為退化性失智症(70%)、血管性失智症(20%)及其他因素等(10%)。
退化性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其症狀早期為記憶衰退,醫師可根據記憶力喪失、言語表達困難、對時間地點困惑等臨床表現及失智認知量表來評估是否罹患失智症。近年來研究發現,類澱粉蛋白(amyloid)沉積是阿茲海默症最早出現的病理特徵。因此,如果能及早利用診斷性影像,確定腦中類澱粉蛋白沉積的情形,將會有助於釐清可能的致病原因及幫助未來之治療。

影像輔助,使斑塊無所遁形
隨著核子醫學的進步,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Amyloid PET)已成為失智症影像診斷的重要技術。目前經美國FDA核准的正子藥物 F-18-Florbetaben、F-18-Flutemetamol及F-18-Florbetapir,均為放射性同位素F-18標誌的示蹤劑。經靜脈注射後藥物會通過血腦障壁,與腦中β型類澱粉蛋白斑塊結合,透過正子斷層造影掃描,可得到大腦中β型類澱粉蛋白分布的影像。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準確性高,根據目前研究統計敏感度高達96-98%。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適合應用於:
1. 非典型臨床表徵的失智症病人。
2. 持續不明原因輕度認知障礙之患者。
3. 小於65歲發病、懷疑早發型失智症的病人。
此項檢查不具侵入性,可提供清晰的影像資料,是能在症狀出現前提供早期診斷的一項利器,然而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項目,需自行負擔檢查費用。
一般人隨著年齡增加腦部也可能會出現少量類澱粉蛋白沉積,因此影像結果需與健康人及典型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影像進行比對。陽性結果表示在腦中檢測到顯著的類澱粉蛋白沉積,然而表現出的臨床症狀仍因人而異。陰性結果表示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較低,此時需安排進一步檢查尋找其他導致失智症狀的可能原因。

檢查前受檢者可正常飲食,避免配戴金屬飾物,如有懷孕、哺乳或對藥物過敏應提前告知。接受藥劑注射後須等候70-90分鐘,使藥物進入腦部與類澱粉蛋白作結合,掃描過程約20分鐘,受檢者平躺於檢查床上,保持正常的呼吸即可。藥物主要由泌尿道排除,可多喝水加速排出,因輻射劑量極低,不會對病人及家屬造成風險,檢查結束後病人可返家休息。
近年來美國FDA已陸續核准一些針對阿茲海默氏症的治療藥物。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為阿茲海默氏症診斷帶來新的突破,透過非侵入性的方式精確偵測腦中類澱粉蛋白沉積情形,及早診斷並協助評估是否適合接受相關藥物治療。若您或親友有相關疑慮,建議及早諮詢專業醫師,了解是否適合接受此項檢查。

淺談腦部正子斷層掃描類澱粉正子造影


語音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