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自我成長,助己利人的護理之路-護理部陳美容主任
發布日期:2024/10/07,
點閱次數:436
踏上護理之路的初衷
「當年是跟著朋友一起考軍校,沒想到誤打誤撞考上了,就這樣踏入了護理的領域。」陳美容主任微笑著回憶過去,像講述故事般地訴說自己初入職場的經歷。
急診室的使命感
大學畢業後,陳主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條高壓又充滿挑戰的急診護理。對於選擇急診護理源於她大一時父親被診斷為癌症末期的經歷。她常常利用課餘時間趕往醫院探望父親,每次經過急診室,看到那些焦急的病人和家屬,心中總會想:「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當面對重大創傷、微弱呼吸的病人,若處置不及時,生命就可能在瞬間消逝。」陳主任憶起在急診室的初期經歷,那裡的工作總是分秒必爭。當時,經驗豐富的前輩們有時會用急切的語氣下達指令,這讓還是新手的她感到壓力如山大。然而,她提醒自己,要堅持三個信念:避免任何會對病人造成傷害的錯誤、允許自己有逐步成長的時間、堅信自己會越做越好。隨著時間推移,陳主任迅速掌握了急診工作的節奏,也不斷在職涯中學習進步。
堅守急診室的原因之一,正是那份深植心中的使命感。她提到,二十多年前,台灣的機車騎士尚未被強制要求佩戴安全帽。有一天清晨,在她結束夜班時,一名年輕的機車騎士因遭砂石車輾過被送進急診室,已無生命跡象。當騎士的家屬趕到時,是一位帶著兩個小孩的老婦人。她無助又惶恐的神情,至今仍深深刻在陳主任的心中。當時,儘管急診室一片忙亂,陳主任依然抽出時間陪伴那位老婦人,安慰她,並協助尋找其他能支持的資源,提供她後續的幫助。
護理的價值與感悟
面對生死無常,陳主任逐漸體悟到,護理師的責任不僅在於搶救病人,也在於成為病人家屬的情感支柱。在一次次的照護經驗中,她更深刻理解護理的價值,並由此愛上了這份緊貼生命脈動的工作。
初生之犢不畏艱辛
曾經作為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的交換學者,儘管沒有學位,卻無法阻擋陳主任對空中救護及創傷護理的熱忱。「那段日子就像在執行任務,每天與醫院的空中救護組一同值勤。由於當地城市之間距離遙遠,若需要轉院,直升機便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我當時把自己當作實習生,總是全力把握實際救護出勤的每一個機會。」陳主任還回憶到,當時她甚至主動聯繫費城賓州大學附設醫院,獨自搭乘灰狗巴士前往學習創傷護理。「白天急診室經常會接收槍傷病人,我跟著創傷小組成員,參與最前線的搶救工作,至今仍讓人感到腎上腺素飆升。」陳主任笑著說。
求知若渴的態度,讓陳主任一路上獲得無數貴人的相助,也為她開啟了更多學習與歷練的機會。這些寶貴的經驗,在持續耕耘下有了豐碩的成果,讓她能回饋到護理教育上,也成為臨床系統中重要的經驗傳承。
攜手共渡護理荒
民國100年前後,台灣曾經歷一段「護理荒」的時期。當時已升任管理職的陳主任,雖有繁重的行政工作,但面對急診室的擁擠與人手不足,她總是義無反顧地投身前線,與白班、小夜班的護理師一同忙碌,直至夜班接班。「那時候病人多、家屬多,床位稀缺,工作環境可想而知的混亂。」陳主任回憶說。
「環境雖然艱苦,有些同仁遞交了離職單,但又說,只要我在急診室,她就不走。」陳主任感慨地說,這份深厚的團隊情誼讓她感動,也為當年一起度過護理荒的同仁們感到驕傲。那些曾經與她並肩作戰的護理師,在大家一心的堅持下,現在都有了很好的發展。如今我們再次面對護理人力困境,相信我們ㄧ定也能攜手度過。
不斷學習,帶領團隊綻放光芒
隨著三軍總醫院護理系統擴充與完善,陳主任帶領的團隊每年能研發出15至20項創新發明,並獲得多項專利,如多功能翻身輔助墊和手部復健裝置等,各項發明屢屢在國際發明競賽中獲獎。
另外,創新的護理照護流程「俯臥,護理呼吸不肺力」,獲得了SNQ國家品質認證,有效提升俯臥護理的品質,並降低了壓傷的風險。而在長期照護部分,護理之家針對失智者,創立了「思智泉源,安全溫馨的家」的照護流程,更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護理照護服務類銅獎」。在這樣的專業培育體系中,同仁們不斷優化系統,改善病人安全與照護品質,成績斐然。
多元角色,傳承經驗
陳主任的職場經歷涵蓋了急診護理師、交換學者、一線主管、人事副主任、國防部專委、研討會主講等多個角色,這些豐富的經驗令她深刻體會到,正因為她在職涯中獲得了許多幫助與支持,才得以擁有今天的成就。因此,陳主任也期許自己成為後輩的引路人,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傳承下去。
「可能因為我曾負責人事業務,很多時候會與護理師談心解惑。有些護理師曾對我說,當年她本想離開這個行業,但因為我當時的話,她決定留下來,並且在專業上繼續成長。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成就感。」陳主任說。她鼓勵護理師們為自己設立小目標,並相信自己擁有無限的潛力。正如她所感受到的那樣,從這份工作中找到使命感和成就感,將護理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