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融合電腦斷層影像的即時性超音波」技術,導引神經高頻熱凝療法以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
發布日期:2024/09/05,
點閱次數:207
放射診斷部 許一智醫師
三叉神經痛是面部疼痛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病人主要的抱怨為臉部有如刀割感、爆炸感、灼燒感、針刺感,一天內可能數次到數百次,讓病人不勝其擾。關於「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可先由抗癲癇藥物穩定三叉神經,如果藥物治療效用不佳,則考慮微創治療或手術治療。微創治療(局部神經注射與神經高頻熱凝療法)與手術治療相比,雖然有較小的傷口與病人恢復時間快等優點,但由於必須高度仰賴影像導引技術的輔助,將細針的針尖送至顱底的神經孔,這個限制使得操作醫師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以避免出現併發症。
傳統上,三叉神經痛微創治療所使用的影像導引技術有兩種,X光線透視導引與電腦斷層導引。儘管這兩種影像導引技術已經發展得很成熟,卻還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部分。由於X光線透視導引與電腦斷層導引這兩種方式,都無法即時性的看見血管組織,穿刺血管所造成的出血,常常造成病人在治療後臉部突然腫起,往往會讓病人擔心不已。隨著超音波儀器日新月異,在中高階的超音波儀器搭載電腦斷層融合軟體已經變成一種趨勢。我們簡單地來描述一下這是怎麼做到的,首先,先在病人頭上黏貼磁導裝置,然後針對顱底神經孔做電腦斷層的掃描。接下來,我們將顱底電腦斷層的影像傳送到超音波機器中,再把超音波的探頭擺到病人的臉上,這時只要簡單地按下同步鍵,我們可以看到超音波的螢幕上出現電腦斷層的影像(圖1)。當我們隨意地挪動超音波探頭,電腦斷層影像就會與超音波影像『同步性』地變化。
一般來說,超音波最讓人詬病的是要熟練的操作儀器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顱底超音波。由於臉骨的遮擋,使得顱底神經孔的超音波定位尤其困難。有了上述融合電腦斷層影像的即時性超音波後,我們就能在超音波螢幕中標註電腦斷層影像上想要放置針尖的神經孔洞,此時,與之同步的超音波影像也會同時出現標註點(圖1)。此時我們只要將針尖刺入標註點,就可以完成治療中最重要的『精準影像導引技術』。
我們已經應用『融合電腦斷層影像的即時性超音波』這項導引技術到多位罹患頑固性三叉神經痛的病人,進行神經高頻熱凝療法,並且成功地降低病人的三叉神經痛。由於這項技術能清楚地看見穿刺路徑上的血管(能避免穿刺血管後造成的臉部血腫),進而成功地導引針尖到三叉神經的顱底神經孔(能增加高頻神經熱凝療法的效用) (圖2)。我們相信,正確地使用這項技術能有效地減少病人的恐懼與操作醫師的擔憂,而讓更多的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