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斷層硬膜外血液貼片:精準狙擊自發性顱內低壓
發布日期:2024/09/05點閱次數:889


放射診斷部 張凱翔醫師
您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情況:起床時頭痛欲裂,躺下後卻奇蹟般地緩解,但一站起來痛楚又瞬間襲來?
這可能是源於自發性顱內低壓(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IH)所引起的低腦壓性頭痛。這種鮮為人知的病因困擾著許多慢性頭痛患者,他們四處求醫卻難以獲得正確診斷和有效治療。讓我們深入探討這種疾病及其治療的神兵利器: 硬膜外血液貼片(Epidural blood patch)。

我們的腦部被一層透明的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和其外圍的硬腦膜所包覆。正常情況下,它們就像是腦部和脊髓的防護罩,不僅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免受外來衝擊,還作為其懸浮支撐系統。然而,當這層「金鐘罩」和「鐵布衫」受損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當包裹腦脊髓液的硬腦膜出現缺損,腦脊髓液可能會通過這些裂縫逐漸流失。失去支撐的腦部開始下墜,引發一系列症狀。最典型的就是姿勢性頭痛:病人直立時感到劇烈頭痛,躺下時症狀稍緩。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頸部僵硬、耳鳴、聽力變化、噁心和頭暈等症狀。
診斷自發性顱內低壓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除了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結合病史、詳細的神經學檢查和腦部核磁共振掃描(MRI)外,有時還需進行腰椎穿刺直接測量腦脊髓液壓力。若懷疑是自發性顱內低壓,通常還需要更進階的核磁共振脊髓造影(MR myelography)來確定腦脊髓液滲漏的確切部位。過程如同偵探破案,需要抽絲剝繭,層層深入。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治療自發性顱內低壓的利器:硬膜外血液貼片。治療原理其實並不複雜。醫師從病人體內抽取少量血液(約15到30毫升),將其注射進脊椎的硬膜外腔(epidural space)。注入的血液凝結後,形成一個自然的「貼片」,並且起到雙重作用:首先,硬膜外腔的壓力立即增加,減少腦脊髓液的滲出;其次,血塊逐漸封住硬膜的缺損,讓腦脊髓液重新累積並恢復正常壓力。

然而知易行難。硬膜外腔是一個極小的空間,要將血液精確注射到硬膜缺損處,難度堪比蒙眼射中遠處靶心。這個技術難題隨著影像醫學的進步迎來了突破:電腦斷層導引的硬膜外血液貼片(CT-guided targeted epidural blood patch)使醫師能如同狙擊手般精準治療硬膜破損處。
有經驗的介入性放射科醫師能借助電腦斷層導引,精確掃描病人硬膜缺損的位置。透過混和含碘造影劑與病人自身的血液,將這種「血液貼片」注射入僅2-3厘米縱深的硬膜外腔,精確填補硬膜缺損處。這種技術就像百步穿楊的神射手,能夠準確命中靶心。
大多數患者在接受治療後24到48小時內就會感到明顯改善,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治療才能徹底解決問題。治療後,患者通常需要平躺幾個小時,並在術後幾天內避免劇烈運動和繁重體力活動。整體治療成功率高達八到九成。
隨著自發性顱內低壓逐漸為人所知,許多長期困擾患者的不明原因慢性頭痛終於找到了合理解釋。所幸通過高精度的電腦斷層導引硬膜外血液貼片,這些飽受慢性頭痛折磨的患者終於得到了有效的治療方案。

如果您有類似的困擾,不妨與您的醫師詳談。畢竟,有時候解決頑固頭痛的方法,可能僅有一「針」之遙。


硬膜外血液貼片
語音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