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肝動脈放射性栓塞治療
發布日期:2024/09/05點閱次數:113



放射診斷部 張維洲主任
癌症治療技術日新月異,隨著醫療技術及影像醫學的進步,治療癌症的選擇不再僅限於手術和化學治療。在過去,當癌症轉移至肝臟,病人只能依賴化學治療、體外放射治療或標靶治療。然而,這些方法各自有其局限性:化學治療可能帶來全身性的副作用,放射治療會對腫瘤周圍健康組織造成輻射傷害,標靶治療雖然副作用較小,但仍可能引起不適反應。
經肝動脈放射性栓塞治療(Transarterial Radioembolization, TARE)是一種精準的體內放射治療技術。該技術利用放射科醫師將導管插入肝臟的血管內,根據術前的3D影像數據,將適當劑量的放射性微球注入肝臟。治療完成後,病人需接受核子醫學科的正子電腦斷層攝影,以確保放射性微球精確進入預設的肝臟範圍。一個月後,透過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評估治療效果。

在進行經肝動脈放射性栓塞治療前,病人需接受一系列縝密的計劃。首先,需進行Tc99M核子醫學影像檢查,以確定肝臟腫瘤的血管供應及肝臟與肺臟之間的血管交通情況。如果過高的血流會經由肝臟進入肺臟,病人則不適合接受此治療,因為放射性微球會對肺臟造成傷害。
完成Tc99M檢查後,放射科醫師及物理師會利用3D影像計算腫瘤及肝臟的體積(圖一),並在核子醫學科醫師及技術師的協助下,確定放射線的劑量。經過與病人及家屬充分討論後,才會進行治療。由於放射性微球的製作和配置需在國外進行,並在安全的輻射防護下運送,因此費用較高,一次療程約需新台幣60萬元,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病人自費治療。

本院放射診斷部於2023年引進最新結合式滑軌電腦斷層掃描儀及高階雙向血管攝影X光機(圖二),提供患者一站式診斷及治療,有別於以往患者須頻繁轉換樓層與檢查室,該儀器可於術中直接進行電腦斷層掃描,大幅縮短治療時間。更結合多專科團隊,全方位評估並量身打造最好治療方案。

經肝動脈放射性栓塞治療的常見副作用包括虛弱、嘔吐、無力及腹部不適等,大部分病人可在兩週內自行緩解。在極少數情況下,放射性微球可能對腸胃道造成傷害,形成潰瘍等併發症。病人在接受治療後,當天即可正常下床行走及進食,並在住院觀察1-2天後出院。需要注意的是,治療使用的放射性微球可能產生部分穿透力較強的輻射線,因此治療後兩週內,建議與家人朋友保持2公尺以上距離,避免接觸孕婦、哺乳婦女及嬰幼兒。

在治療完成後,病人會接受核子醫學科的正子電腦斷層攝影,確保放射性微球進入預設的肝臟範圍。在治療後一個月,經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的檢查,則可以評估放射性栓塞治療的效果。
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症治療變得更加多元及精準。經肝動脈放射性栓塞治療是一種針對肝轉移癌及原發性肝細胞癌的新治療方式,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選擇。


3D立體影像重組技術可計算出肝臟及腫瘤之體積並讓醫師可藉此選擇最適合的治療劑量

本部於2023年引進最新結合式滑軌電腦斷層掃描儀及高階雙向血管攝影X光機提供患者一站式診斷及治療大幅縮短治療時間更結合多專科團隊全方位評估並量身打造最好治療方案
語音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