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心守護孩子健康- 小兒部小兒心臟專科徐萬夫醫師
發布日期:2024/08/05,
點閱次數:313
當徐萬夫醫師還在實習階段時,發現相較於成人的疾病總因生理老化而有不可逆的影響,但在孩童身上卻常看的一些嚴重的案例,憑藉強盛的生命力而得到恢復與痊癒。這讓徐醫師體會到生命的奇蹟,進而引領他決心成為兒童健康的守護者。
協助孩子走過一段辛苦歷程
身為兒科醫師,很多時候只要陪伴病童撐過最辛苦的階段,就過關了。
「不要小看孩子的生命力!或許是因為器官年輕且功能良好,所以恢復得很快。只要在疾病的關鍵期間,給予病童鼓勵並進行適當地處置與治療,就能看到康復的希望。」徐醫師說。
就如早產兒,剛出生就面臨身體器官因為不成熟而引發的各種問題,醫護人員在小小的身體上找尋血管來給予靜脈注射、處理極其微小的器官,都是很大的挑戰,有時看到小病人身上已經放滿了管路、甚至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再打點滴了,總令人感到不捨。
「但看到這些曾經和生命奮鬥的早產兒再度回來定期追蹤或是探望醫護人員時,成長得很有活力又健康,不得不佩服生命的奧妙,也讓我對兒科醫師所肩負的使命更加堅定。」徐醫師開心地說。
再等一天的哲學
徐醫師曾經在急診室遇到一名六歲的孩子,先是因為發燒至門診就診、因為沒有找到特殊原因而返家,數小時候孩子出現抽搐症狀被家長帶至急診,在經過診療後發現孩子是「急性心肌炎」而進行了緊急處置,包含暫時性心臟節律器的放置,保持病童有平穩心跳。
但接下來在加護病房一個禮拜,病童的心臟未能脫離節律器自行正常運作。「通常安裝暫時性節律器一週,若心跳未能自行恢復,一般來說就會建議更換為永久性節律器。然而,考慮到孩子的年紀、也請教諮詢了我的老師,我們認為可以再多觀察一段時間,給孩子的身體多一些自我恢復的機會。」徐醫師回憶道。
於是等到第八天,病童在半夜自行恢復了正常心跳,不再需要節律器,精神與活力也越來越好。這次經驗讓徐醫師深刻體會到,因為這樣再多一天的等待,就能讓病人免於因裝上永久性節律器後所帶來的皮下異物感、皮膚搔癢以及成長過程中可能受到的異樣眼光。雖然多一天的等待需要醫師更謹慎地照護避免併發症的發生、也要面對可能延誤處置的風險;然而,當看到孩子可以完全康復正常且不帶任何醫療裝置出院時,徐醫師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站在病童立場思考和判斷
徐醫師認為,在做任何治療之前,首先應考慮是對孩子往後的影響。作為小兒科醫師,除了要面對根據孩子的病況給予適當的診療,也需要讓焦慮的家長感到安心與知道如何照顧病童,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康復。所以在面對焦慮和擔心的家長們時,與家長的溝通也是兒童醫療很重要的一環。
「有時醫師在急診室,一天就遇到十幾位同樣症狀的病童。可以理解家長的手足無措,但也希望家長們要信任醫師的判斷與建議。」徐醫師說。有時不是醫師不立即安排進一步檢查或投以抗生素等藥物,更重要的是需考量病童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處置與用藥,避免讓孩子暴露不必要的負擔與用藥風險;雖然這往往要花更多時間和家長說明,但卻是徐醫師很看重的一項課題。
「家長可能因為過去的就醫經驗或是閱讀到的資料而有一些想法、提出需求甚至會質疑處置,這時候我會儘量從孩子的角度去跟家長溝通,讓家長接收到醫師不只是從經驗與專業去給予建議、而是為了孩子的最大利益考量。當家長了解到這一點時,通常都能夠接受並配合診療計畫。」徐醫師表示。
孩子沒說出來的「心」事
小兒心臟專科是徐醫師的深研領域,他提及嬰幼兒無法像成人清楚表達自己的不適,所以在評估孩子的心臟疾病時,的確有時候不是那麼直接,需要多方面的評估。
「心臟超音波具有無幅射、沒有侵入性的特色,而且現在的機型已經越來越容易移動,在門急診或病床上就能為病人進行檢查,且當場得知結果。」徐醫師強調著。
透過超音波進行評估,是病人的一大福音,特別是在嬰幼兒,不需要透過抽血檢驗或等待報告,可以即時判斷心臟功能或結構是否有異常。如果是較為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因為牽涉到結構發育的異常,所以仍需要透過手術的方式進行異常結構的修補。而除了傳統的開心手術外,目前對於一些種類的先天性心臟疾病,現在也能夠透過介入性心導管的方式進行所謂的「免開刀手術」來修補孩子的心臟結構異常,好處除了胸口沒有疤痕影響外觀外、恢復時間也很快,通常住院三到四天即可出院。
「在少子化的世代,透過更先進的儀器檢查與治療技術,讓有心臟疾病的孩子可以更早的接受正確診斷並給予適當治療,是我們更加重要的使命與責任!」徐醫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