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樂活,營養不可少—營養部 謝昀臻營養師
發布日期:2024/06/06,
點閱次數:458
「因為一支紅血球流動的影片,踏上與醫學相關的科系。」謝昀臻營養師回想她從事營養師的初衷,透過影片的鏡頭,觀看到人們肉眼看不到,卻真實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事情,啟發了她想了解人體奧妙的動力。
不同病症有不同營養調配
「醫學新知需要與時並進,在營養學的領域也是一樣的」謝營養師說。曾經在腎臟科病房,衛教飲食觀念及協助搭配營養食物給病人們;近來服務於外科加護病房,針對病人不同的病況和傷勢,如大面積燒燙傷、重大創傷等,和各科部醫師合作,給予病人最適切的營養支持方案,以維持病人的免疫力,對抗各種急性狀況、發炎反應與幫助傷口復原等。好的營養支持能讓病人有更好的基礎去承接整個醫學的治療。然而,好不等於多,過度的餵食對重症病人來說是種傷害,可能造成高血糖或呼吸機脫離困難等,而把病人「養好」是營養師與醫療團隊共同的目標。
另外謝營養師也分享,癌症患者可能因為化、放療的副作用造成飲食的改變,營養師能提供適切且個人化的營養評估、營養介入與飲食製備技巧等,讓病人能吃得下、減輕副作用對食物攝取量的影響,有體力去完成治療計畫。
跨部門合作挽回車禍重症病人
在跨科部合作中會接觸到各種狀況的患者,近期最讓謝營養師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出車禍重症病人,處於氣血胸、呼吸狀況不佳、腹部內壓力大,需使用葉克膜維持生命跡象等危急處境。當時病人脫離不了呼吸器,只能用鼻胃管灌食,更不時地使用鎮定藥穩定躁動的身體,即便家屬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但在團隊的專業照護下,隨時調整腸道灌食配方,給予病人身體所需的養分。最終,看到病人康復並拄著助行器回到加護病房感謝醫療團隊的付出時,內心十分感動,更加深這份工作的使命。
多樣評估工具、自製天然灌食配方
「針對正在進行治療與需建立良好營養狀態的病人,必須定期監測體重、留意身體的變化。」謝營養師叮嚀著。定期注意體重變化,才能知道是否因體重下降而讓自己處於營養不良風險中。
營養部有站立式、隨身型的身體組成測量儀及間接熱量測定儀,多樣的評估工具協助營養師在評估各類病人營養需求時有更客觀的數據。而對於鼻胃管灌食的病人,院內並非只有商業配方,營養部也提供「天然食物攪打配方」,即能從天然的食材獲取營養素,幫助病人攝取足夠養分、恢復健康。
建議民眾遵循「我的餐盤」均衡攝取營養
針對慢性病人或需營養評估的患者,謝營養師強調,如何吃得營養,仍要搭配自己的抽血報告、疾病狀態等,與營養師討論平日飲食如何調整、身體該加強哪些營養。現代人資訊取得越來越容易,會以網路訊息作為自己飲食的調整方針但未必適宜,像是:慢性腎臟病前期患者未先把血糖、血壓等控制好,也不清楚自己抽血檢驗數據,便參考路資訊執行低鉀飲食,在飲食上做非必要的限制,反而使蔬果攝取種類缺乏多樣性且份量不足。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均衡飲食是王道。雖說「天天五蔬果」,但臨床上常發現外食族實行不易。以市售的便當為例,三道配菜選擇蔬菜,最多也僅達到約1.5份的蔬菜量,而一天下來吃不到1份水果的人也大有人在。
建議民眾可參照政府推廣的「我的餐盤6大口訣」: 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來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才能常保健康身體機能。
針對近期引發重視的食安問題,謝營養師提醒可參考衛福部食藥署提供民眾及業者預防食品中毒的五要原則,讓大家吃得安心又健康:
1. 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需徹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
2. 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
3. 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
4. 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
5. 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