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疾病保健室

淺談骨質疏鬆的症狀與診斷


家庭暨社區醫學部 趙圓平醫師

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對骨質疏鬆症作出了概念定義,稱其為一種「逐漸發展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徵是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該疾病將導致骨骼脆弱、骨折風險增加」[1]。台灣骨質疏鬆協會(The Taiwanese Osteoporosis Association, TOA)自2002年起發佈臨床指南,近年來每兩年更新一次。內容包括骨質疏鬆的預防和治療,旨在提供最佳臨床指引。

骨質疏鬆症通常不會引起顯著的症狀,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對許多中高齡者來說,唯一顯著的症狀可能只是身高變矮或駝背的外觀變化。這些病人往往並不自覺,也不會覺得有必要去關注它。然而,即使是輕微的跌倒或過度用力,例如彎腰搬運物品,也可能導致骨折。一旦骨折發生,患者可能面臨嚴重的疼痛和行動受限,影響其生活品質,甚至危及生命。骨質疏鬆症潛在的風險因子,包括年齡、女性、低身體質量指數、骨折史、家族中有髖部骨折史、吸菸、飲酒過量、患有促使骨質流失的疾病、使用促使骨質流失的藥物、以及長期床位休息/虛弱/缺乏活動等情況。根據統計,大約三分之一的台灣女性以及五分之一的台灣男性,終其一生會發生至少一次骨折事件,患有慢性病者風險更高[2]。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可以透過臨床病史來確認是否有低創傷性骨折,或者檢測骨密度後計算T值(T-score)來確定。測量骨密度的黃金標準是使用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DXA測量應至少包括兩個部位,通常是腰椎和髖骨。如果因為骨折而無法測量這兩個部位,則可以考慮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1/3處進行測量。定量超音波(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目前只宜當作初步篩檢的工具,若發現異常,應再以DXA檢查來確認。

由於台灣民眾之骨折率與白種人相差不大,因此男女骨密度判讀時T值計算的參考,皆以年輕白種女性(年齡介於20-29歲)平均值作為參考基準進行比較。T值的使用對象為更年期女性、停經後女性及50歲以上男性。根據WHO定義,T值≥-1.0為正常;介於-1.0到-2.5之間為骨質減少,也稱為低骨量或低骨密度;T值-≤2.5時為骨質疏鬆[3]。而針對其他患者,國際臨床骨密檢測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Densitometry, ISCD)建議,可應用經種族、年齡和性別校正後所得到的Z值來診斷骨質疏鬆症[4]。

確立骨質疏鬆診斷後,必須確認可能的次發性原因。臨床上,需了解詳細的病史、身體檢查和藥物史,然後根據可能的不同診斷進行適當的血液檢測和檢查。根據專家建議,基本測試包括一般血液計數、肝腎功能、血鈣、磷、維生素D和甲狀旁腺激素、甲狀腺功能和性腺激素,以排除次發性骨質疏鬆症的常見原因。如果這些檢驗無法確定原因,或者新診斷的患者有多發性骨折或T值小於-3.0,可以考慮進行特殊測試以確定其他潛在原因。

1. Kanis, J.A., et al.,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 J Bone Miner Res, 1994. 9(8): p. 1137-41.
2. Tai, T.W.,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Taiwan: 2022 update. J Formos Med Assoc, 2023. 122 Suppl 1: p. S4-s13.
3. Organization, W.H., Assessment of fracture ris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creening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report of a WHO study group [meeting held in Rome from 22 to 25 June 1992]. 199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4. LeBoff, M., et al., The clinician’s guide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2022. 33(10): p. 2049-2102.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4/04/09 點閱次數: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