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5期   2024 年 5 月號

每月醫星

解鎖巴金森氏症的新療法,已見曙光- 神經外科部神經加護中心曾冠穎科主任

曾冠穎

「沒在開刀房開刀,就是去看病人,或是正在前往實驗室的路上。」這位熱衷基礎醫學研究及開刀的醫師就是神經外科部神經加護中心曾冠穎主任。
「自己成立一個實驗室,那些研究基礎醫學,如果不是一個一個磚頭蓋起來的實驗數據和結果,地基會不穩。」曾主任簡單說明自己在專業領域的研究心得。

廣納建言,專精同一個領域
起初,選擇「神經外科」是因它是被獨立出來的部定專科,不需在這六年間,輪替不同科別,可以專精於自己熱愛的領域。
在住院醫師期間,遇到一名學長給予建議,可以將臨床的經驗,總結病情分析、追蹤癒後恢復狀態等,寫成論文做發表。於是,曾主任開啟臨床與論文間的密集工作模式,在六年間發表20篇論文。
結束六年住院醫師生涯之前一年,此時馬辛一部主任建議,何不嘗試出國至芬蘭繼續進修博士學位。當時,曾主任像是收到指引般如火如荼地開始準備英文托福考試。
「回想起來,當時認為可以出國唸書是一件休息的事情。在住院醫師第六年僅有我一個總醫師,早上開刀、晚上處理行政業務及照顧剛出生的小朋友,因此只能找空檔時間唸英文,在這一年中,對於自己時間上的分配真的是一大考驗。但之後在芬蘭念博士,才發現又是一趟奇幻之旅的開始,原以為出國唸書能有規律的生活,但發現需從臨床直接躍入完全陌生的神經藥理實驗,那真的是另一個精神及意志力的挑戰。

挑戰能耐,如期完成博士學位
面對陌生學業的內容,其實最大的挑戰必須在四年的期限內找到研究主題加以實驗應證發表完成論文,正因有時間壓力,曾主任心無旁鶩,更是為了有著實驗數據,要有實驗鼠的腦部切片再進行染色、分析等,他就一口氣花了三個月,進行100多隻實驗鼠腦部切片,為數之多,直到現在該實驗室還在使用這些切片做實驗。
「國外教授不會告訴你該怎麼做!也不會告訴你答案是yes or no。」曾主任說,那就只能去做。總算在第三年找到主題,非常充實地完成博士學業。
曾主任坦言那段在芬蘭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忙到連當地著名的極光都未曾見過。

腦深部電極刺激術 造福人群
巴金森氏症一直被視為不治之症,沒有藥物可根治,也還找不到真正能延緩發病的方法,然而這始終沒有讓醫師和科學家放棄尋找解決之道。
「巴金森氏症因初期診斷不易,常錯失早期投藥良機,因此當確診為此病時,腦中的多巴胺已經死了60% ~ 80%,因此不是藥沒效,是藥物給得太慢。」
亦或是當長期治療後,發現藥物副作用以及身體對藥效反應減弱導致治療效果不佳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可考慮腦深部電極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手術治療。此法已是目前治療巴金森氏症最有效的手術方式之一。
曾有名婦人,初發病時是發現自己常想吐、有便秘的狀況,再後來是手一直抖,無法處理生活大小事,雖然有用藥物治療,但漸漸失去控制。就在發病滿五年後,決定用腦內深部電極刺激術治療。直到現在都能正常生活。 

研究新發現!透過外泌體檢測及早診斷治療
「我們的研究發現,確認人體的“外泌體”,正常人的血液中的外泌體濃度相似,但是如有巴金森氏症的病變,紅血球內的外泌體濃度是正常的七~八倍,尤以男性最為明顯。」曾主任說。
為此,我們神經內外科成功建立一套裝置,能早期、精準、方便的臨床檢測出紅血球外泌體濃度是否有變得異常。
「在臨床上,發病前的症狀,實在難以準確說得出,像是嗅覺不靈敏、交感神經失調、失眠、便秘、交感神經痛等,有可能是腦中的多巴胺已減少,都需多留心,可請醫師進行診斷。」曾主任提醒。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4/02/05 點閱次數: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