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雅醫師於學生時代,性情就開朗活潑運動神經發達,尤其熱愛球類運動,更常代表學校出賽,會走上從醫之路,是從小就對醫學生物有興趣,也聽客家人的爸媽教導要飲水思源、幫助他人、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而醫師則是學生時代的他能想到最能幫助他人的職業之一。恰巧近年精準醫療蓬勃發展,在需要精確手感和高度操作技巧的超音波導引合併修復治療,讓他在操作時如魚得水,因而感受到如同比賽時的專注與成就感。
復健科結合智慧醫療,前景可期
近年來,隨著復健醫療持續發展,在八仙塵爆中和Covid-19冠狀病毒肆虐後,心肺復健的介入,讓許多病人可以回到正常生活。還有運用智能穿戴式輔助復健儀器,收集生理資料,滾動式調整復健方式達到精準治療的概念。復健醫學持續有許多亮點技術發展,像是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機器人輔助復健,AI虛擬實境復健等,結合智能新科技協助病人更快恢復。
另外,令人矚目也是張醫師擅長的領域是超音波導引精準增生注射,透過超音波提供即時動態影像,將自體血液生長因子(PRP)、高濃度葡萄糖液、生物製劑如玻尿酸、肉毒桿菌和羊膜等等,精準治療促進組織增生修復。對骨頭關節、韌帶撕裂,韌帶受傷或周邊神經壓迫,有相當好的治療效果,並建議配合姿勢調整及運動,可以讓病人更快恢復健康自在的生活。
來自於病人的鼓勵與力量
當然在臨床上遇到的挑戰也不在少數,分享有位生產後遭受嚴重腦出血的年輕媽媽,經轉診來到三軍總醫院,整個醫療團隊積極地協助復健、竭盡所能的照料,病人的先生和家人在旁不眠不休的照顧,感動我們醫護復健團隊,經持續復健治療後,病人恢復認知、部分運動功能與語言能力。後續病人和先生回診,帶來感謝訊息還有他們女兒的全家福照片,令我們十分感動。張醫師翻著病人留給他的訊息和照片,也令張醫師回想起那段一起拚搏的時光,驅使著自己和團隊繼續努力不懈,希望為所有的病人帶來力量和好轉機。
聽從醫囑,全方位加速復原
張醫師也想起一名畫家肩膀旋轉肌嚴重撕裂傷,猶豫著要不要開刀,深怕一開刀失去重執畫筆創作能力。所幸,經數次超音波精準引導注射,該畫家順利恢復、又開了畫展、更帶了水彩畫來分享她成功的喜悅,並提醒醫師於閒暇之餘可透過作畫或欣賞畫作,提升美感和覺察體會這個世界的不同。
對於那些正在復健過程中的民眾,張醫師給予一些建議:
保持積極態度:專業復健過程可能是漫長的,但請保持積極的態度和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取得進步。
遵從治療計劃:按照醫囑進行治療,並遵從醫療計劃。積極參與全面性復健治療,有助於加速復原。
自我管理:學習自我管理的方法,根據醫師的建議,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必要的運動和照顧,也避免錯誤和不當的活動。
張醫師猶記老師曾說過『醫學為生命延長歲月,復建為歲月增添生命』,也秉持對這句話的認同,更加努力在復健科領域鑽研,期能為更多病人做精準判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