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0期 2023 年 12 月號
心肺復健的輔助治療新選項-體外加強反搏治療(EECP)
復健醫學部 賴佳瑩醫師/蔣尚霖醫師
簡介
體外加強反搏治療(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簡稱EECP)是一種非藥物和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最早於1960年代首次被提出,利用與心電圖同步的充氣袖套包裹下肢,進行週期性的充氣和放氣。對心臟疾病來說,EECP為針對心導管手術失敗及經藥物治療無效者的心絞痛患者之替代療法。但除用於心絞痛患者外,因EECP具有改善運動功能的效果,故我們復健部除常規之心肺運動復健外,也增加EECP作為心肺復健的輔助治療。
原理:包括對心臟的中心作用與對血管之周邊作用
1. 心臟的中心作用
EECP之充氣袖套會於心臟舒張期充氣,擠壓下肢,造成主動脈回流增加,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血流量變多,冠狀動脈壓力增加,一方面有助於直接擴張現有的心肌血管來改善心臟灌流情形;另一方面,增加的主動脈壓力梯度被認為能夠打開更多心肌血管的側枝循環。研究顯示在心肌梗塞區域,EECP治療可以改善微循環,使梗塞區域的微血管密度增加30%。心臟收縮期時,原充氣的袖套放氣,可以減少心臟負荷,心臟的工作負擔減輕,進而協同改善心輸出量。
2. 血管的周邊作用
EECP的週期性充氣和放氣會對內皮產生剪力,釋放一些調節內皮功能的物質,影響血管活性和血管新生,如:(a)血管活性物質相互作用,具血管擴張、抗發炎及抗動脈硬化的一氧化氮(NO)釋放增加,影響血管收縮的內皮素(ET-1)生成減少,造成周邊血管阻力下降、動脈硬化改善,進而降低休息時血壓;(b)釋放血管生長因子,如VEGF、bFGF和HGF,最終促進血管新生,改善微循環;(c)抗發炎因子增加以及促發炎因子減少改善整體發炎情況。上述對周邊血管的作用和運動對血管的效果非常相似,故EECP具”被動運動”的功效。
主要適應症:心血管疾病
1. 冠狀動脈疾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後、心導管術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
2. 慢性穩定心衰竭
其他適應症
缺血性中風、糖尿病、長新冠症候群、睡眠障礙等皆有相關療效的研究文獻。
禁忌症
雖然EECP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禁忌症。如深部靜脈栓塞、有水腫之心衰竭、嚴重程度之主動脈逆流及嚴重的心律不整等。在接受治療前,醫生會進行詳細的評估和檢查,以確保EECP的安全性。
結論
EECP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心血管治療方法,在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除了對心臟疾病有明確的治療性助益外,更是可以幫助疾病控制後的復能(改善運動耐受性、心肺適能)方面進步;另外,於其他疾病,如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問題等,也都有不同的治療效益。如果您有上述問題,EECP不妨是您另一項輔助治療的新選擇。
如有相關問題,請洽詢復健部聯絡
電話: (02)8792-3311#17062
治療效果.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