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0期   2023 年 12 月號

每月醫星

不斷精進技術,贏得口碑相傳- 大腸直腸外科張筆凱醫師

張筆凱抱胸照網頁檔

非典型資優,意外發現專長
「從沒想過會當醫師,也沒有要求自己做什麼。曾經在國小時,一個班級有55個同學,我考第52名。」張筆凱醫師自述,自認不是別人眼中很會唸書的學生,高中考上台北市第五志願,在家人鼓勵之下選擇了私立高中就讀,又在選組別時進到第三類組,才扭轉他對自己學習的認識。因為在第三類組後,讓他拿手的數理得以取得高分,這才意識到就讀醫學院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從此開始行醫的助人之路。
回首自己的行醫歷程,嚮往能當外科醫師,藉由手術解決病人的問題,也很有成就感。最後選擇大腸直腸外科,希望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上貢獻一己之力。他不斷精進微創手術,將原本要把肚子打開的手術,轉而採取微創腹腔鏡的方式,在腹部開幾個1公分的小洞,即能進行治療。這樣先進的技術得到很好的成果,張醫師很多手術的病人都是由院內員工介紹自己的親友來開刀的。

一場13小時馬拉松的手術
至今想起那場手術,張醫師還是記憶猶新,那是一場從中午過後開始,一直到半夜結束的手術。
「一般只要3到5個小時就能完成的手術,但這名50多歲的婦人,先前已經在中國大陸做過大腸癌的手術,再回到台灣時發現腸道膀胱瘻管,需要再進行手術。」張醫師說明著並補充,由於腸道沾黏太嚴重,需進行傳統開大刀的方式將整個腹部做沾黏分離,並切除部分的大腸與小腸。
所幸,該病人在一次次的回診後,張醫師看到她完全康復,使他不禁有所感悟地說:「這刀雖然辛苦,但能見到病人健康是最大的安慰。」

自我精進痔瘡治療手法, 獲得好口碑
選擇外科是因自己更喜歡實作且對解剖有興趣,因此在外科以師徒制傳承手術技巧當下,張醫師認真地將前輩們的方法學習下來,自己仍不斷地思索著,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讓疼痛少一點、傷口小一點、恢復更快一點。於是他總在每次的手術時不斷進行細微調整下刀的手法,再對病人進行追蹤,是否有讓病人恢復更好。
「現在不只我的病人會介紹病人給我,院內的同仁們也會來指定,因我開的痔瘡手術讓病人術後的疼痛不適感降低,滿意度提升,也能迅速回到平常的生活。」張醫師自信愉悅地說。

50歲民眾可做大腸癌篩檢
「抽菸、喝酒、不運動、高油脂食物、加工肉品和紅肉的攝取,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張醫師敘說著,這個在台灣發生率高達第一的大腸癌,偏好發生在哪些族群。
「大腸癌已連續15年蟬聯十大癌症發生第一名,我們也是想著,如何預防它。」張醫師語重心長地說。
「這幾年的大腸癌發生率沒有從第一名降下來,但人數有下降,可能與政府推動50歲到74歲,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有發揮功效。」張醫師說。排便時,如果大腸內有病變的瘜肉和腫瘤,就會擠壓出血液留在糞便中,在驗出有潛血需立即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90%以上的大腸癌是由大腸瘜肉轉變而來的,張醫師也建議超過50歲的民眾安排健檢大腸鏡,及早發現瘜肉進行切除,便可預防大腸癌。大腸癌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萬一不幸罹癌,配合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都有很高的機會能根治。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3/08/04 點閱次數: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