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外科 蔡念螢醫師
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
● 年齡:年齡是最主要的風險因子,絕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群。
● 個人病史:曾經患有大腸腺瘤、大腸瘜肉、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等大腸疾病的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較高。患有糖尿病的人,尤其是2型糖尿病,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增加。過去接受過腹部或盆腔的放射治療,如治療其他癌症,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 家族病史:家族中有直系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大腸直腸癌的人,罹患該癌症的風險較高。
● 遺傳因素:一些遺傳基因變異(如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癌)與大腸直腸癌之間存在關聯。
●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包括高脂肪、高紅肉、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抽菸和飲酒。
● 肥胖:肥胖與大腸直腸癌之間有一定的關聯,特別是腹部肥胖。
● 環境因素:某些環境污染物或職業暴露可能與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有關,但相關研究尚在進行中。
大腸直腸癌可能的症狀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可以因腫瘤的位置、大小和擴散程度而有所不同。以下是常見的大腸直腸癌症狀:
● 排便習慣改變:包括便秘、腹瀉或排便頻率的改變。
● 血便: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大便中出現鮮紅色或暗紅色的血液。
● 腹痛或腹部不適:可能會出現腹部疼痛、脹氣或不適感,尤其在排便後可能感覺緩解。
● 排便時感覺不完全(裏急後重):感覺排便未完成,需要多次排便才能緩解。
● 體重下降:無明顯原因的體重減輕。
● 疲勞感:常常感到疲倦和虛弱。
● 腹部腫塊:在腹部可以感覺到一個腫塊或腫脹。
● 腸道阻塞:大腸直腸癌擴散到腸道可能導致腸道阻塞,引起腹痛、嘔吐和無法排便等緊急症狀。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方式
● 身體檢查:醫師會對病人進行身體檢查,包括肛門和腹部檢查,以尋找任何異常或腫瘤。
● 大腸鏡檢查:是一種將柔軟的纖維喉管插入直腸,以觀察結腸和直腸內壁的檢查方法。醫師可以檢測到是否有腫瘤、瘜肉或其他異常的組織。
● 電腦斷層掃描(CT):CT掃描是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可以提供關於腫瘤的詳細信息,包括其大小、位置和是否擴散到其他器官。
● 核磁共振(MRI):MRI是另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以提供更詳細的影像訊息,特別是對於直腸癌的評估有很高的分辨率。
● 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如果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可疑的腫瘤或異常組織,醫師會採集組織樣本進行生物檢查,這樣可以確定是否為癌症和了解腫瘤的類型和惡性程度。
● 糞便隱血檢查:這是一種檢測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的簡單測試,檢查大便中是否含有
隱血。
● 正子掃描(PET-CT): PET-CT可以幫助評估腫瘤是否擴散到其他部位。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大小、擴散程度以及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常見的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包括以下幾種:
● 手術切除:手術切除是治療大腸直腸癌的主要方法。在早期發現的情況下,醫師可能會進行局部切除,只切除腫瘤和周圍健康組織。對於晚期或大型腫瘤,可能需要進行更廣泛的切除,包括切除腫瘤和相鄰的淋巴結。
● 化療(化學治療):化療是使用藥物來消滅或抑制癌細胞的治療方法。它可以在手術前後進行,以縮小腫瘤或預防腫瘤復發。
● 放射治療:放射治療使用高能X射線或其他輻射來破壞癌細胞。它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手術或化療結合使用,以增加治療效果。
● 標靶治療:標靶治療是一種針對癌細胞特定分子的治療方法。它可以阻止癌細胞生長和擴散,同時保護正常細胞。
● 免疫療法:免疫療法是一種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的治療方法。它可以增強患者的免疫反應,幫助患者抵抗癌細胞。
● 干擾素治療:干擾素是一種天然的蛋白質,可以幫助患者抵抗病毒和癌細胞。在一些情況下,干擾素治療可能會用於治療大腸直腸癌。
如何預防或及早發現大腸直腸癌?
● 飲食:保持均衡的飲食,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和豆類,減少紅肉和加工肉的攝入。避免高脂肪、高糖分和高鹽分的飲食習慣。
● 運動:保持適量的身體活動,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中度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運動有助於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 維持健康體重:肥胖是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素之一,保持健康的體重有助於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 不吸菸限酒:戒菸和限制酒精的攝入,有助於減少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 定期篩查:年齡超過50歲的成年人應定期進行大腸直腸癌的篩檢。篩檢包括大腸鏡檢查和糞便隱血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潛在的腫瘤或異常變化。
● 定期健康檢查:定期進行全面健康檢查,特別是對於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風險因素的人,有助於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或其他健康問題。
● 管理慢性疾病:如果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潰瘍性結腸炎等,應定期接受治療和監測。
為什麼要做檢查?
大腸直腸癌被認為是一種"安靜"的疾病,因為許多病人並沒有徵狀。大腸直腸癌如果能在早期被發現且接受治療,像是在症狀出現以前,治癒的機會通常可以達到80%或更好。但若是出現如出血或腹痛等症狀,大概只有50%有症狀的病人能被治癒。大部分大腸癌的病人通常從一顆小小的瘜肉開始,瘜肉被移除,癌症就可以被預防,而往後的手術或化放療也可以免除。
多久要做一次檢查呢?
對於那些沒有前述危險因子的族群,如果是大於40歲,建議每年做一次肛門指檢和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大於50歲的人,則建議每5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