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手工的著迷
出身於桃園的鄉下地區,以為自己會是在出生地完成學業再於當地就業,卻是在私立中學畢業後,對未知的世界和從醫這條路嚮往,總覺得應該去闖闖。「自修準備高中聯考,幸運地考上成功高中。」劉邦彥醫師謙虛地自述。但也因遇到了好導師鼓勵,為他的未來引路,來到了國防醫學院。
劉醫師對於自己選擇心臟科,幽默地表示,喜歡動手做事情,著迷於精密手動的技術,像是心導管手術,就是一件很神奇事情,怎能用一個針孔大小的傷口,將支架放入心臟內,繼續讓病人的心臟維持功能運轉。
「人跟車子很像,需要努力定期保養、維護零件。」劉醫師順道聊起自己從小喜歡閱讀汽車雜誌,長大後更是動手對自家的老車維修、保養等。
手巧細心的特質也讓劉醫師在心臟醫學領域得到更好的發揮!
從先進到落後醫療體系
曾前往日本進修的劉醫師,侃侃而談日本與台灣的醫療體系的差異,像是日本因早已邁向老年化社會,所以長照等設備和體系已經相當成熟且完善。但是日本對於臨床的新藥引進較慢,反而是台灣對於新藥新技術的引進常是與歐美同步的。
「台灣的醫療體系對新藥物、新療法的接受度是高的,更能使病人及早受益。」劉醫師說明著。
在從日本進修回國後,隔3個月立即被派往友邦諾魯,一個位在南太平洋中心靠近赤道的小島、人口1萬多人、從澳洲布里斯本坐飛機要五個小時。
「那時候正是COVID-19最嚴峻時期,於澳洲轉機時,看到機場內都是荷槍實彈的軍人站崗,落實防疫等同作戰。」劉醫師回想道。
待在諾魯三個月,竭盡所能地教導當地醫師做心臟超音波、建立起急診室的SOP等。雖然醫療體系各國有落差,卻是給自己不同經歷,在面對病人時更能依現實狀況以病人為中心做更多角度的思考。
見證生命的靭性
「現在該病人還在醫院中,穩定地等待換心中,這是很激勵人心的一個故事,也是心臟內科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且吸引人的地方。」劉醫師說。
那是一名38歲的媽媽,在家突然心跳休止昏迷,被兩名還在就讀國小的女兒發現,無法即時CPR,被發現時已不知在家中昏迷多久,通知大人送到急診緊急治療後雖有恢復生命徵象,但仍是重度昏迷。
縱然如此,心臟內外科團隊仍不肯放棄,持續積極治療,像是心導管手術、左心室輔助器等,卻還是呈現昏迷中。直到三週後,病人才漸漸有動靜到最近完全清醒恢復意識,奇蹟似地轉好令醫護人員都感受到生命的珍貴,更為其家人感到高興。
「能讓病人有多的時間與家人相處,也是從醫的一大成就。之前在澎湖服務時,有名80多歲的阿公已是末期腎病加上心臟衰竭,因沒有子女只與60多歲的老婆相依為命。於是分析洗腎的優缺點給阿公聽,雖然會帶來照護上的些許不便,但能夠緩解心臟不適,更能陪老婆久一點。」劉醫師試著讓相當抗拒洗腎又嚴重重聽的阿公瞭解利弊。
最後阿公同意洗腎,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劉醫師收到他們從澎湖寄來的海鮮,原來是阿公吩咐老伴寄的,感謝他讓兩人有更多的相處時間。
定期檢查常保零件運作
心臟就像是車子的引擎,除了需要病人本身定期保養維護,也需要醫師不斷地自我挑戰治療的方法,藉由醫學的進步,更能用小傷口甚至無傷口治療到心臟的血管,還給病人健康身體。
最後劉醫師更叮嚀,「遠離危險因子是保護心臟的不二法則,像是戒菸、運動、飲食均衡等,還有定期檢查,發現小問題立即解決,能讓自己不只延長陪伴家人的時間也樂活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