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3期   2024 年 3 月號

醫療新知

淺談抗生素抗藥性問題


感染科 王永志醫師
抗生素的發明讓人類在與細菌的對抗中取得空前的勝利,但是,隨著抗生素的不適當使用,細菌對於抗生素產生各種抗藥性,甚至有「超級細菌」的產生,對於抗藥性細菌的逆襲,我們勢必要有所作為才能阻止這場災難的降臨。
抗生素其實是「抗微生物製劑」的簡稱。這一類的藥物是用來對抗細菌、黴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微生物所造成的感染症。抗生素的發現可以回溯至西元1928年,它是由蘇格蘭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所發現,弗萊明在培養細菌的過程中意外發現某種由青黴菌(Penicillium rubens)所分泌出來的物質可以抑制葡萄球菌生長,因此,這個被發現的抗生素就被命名為青黴素(penicillin,也就是盤尼西林)。弗萊明經由與其他科學家的一番努力,才成功萃取製造出可以用於人體的盤尼西林,適逢二次世界大戰,盤尼西林也被用於戰爭中受傷而感染的士兵,由於這項跨時代的發明,讓人類在與微生物之間的戰爭,取得重大的勝利,弗萊明也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之後的幾十年間,科學家又由土壤及其他微生物中提煉出更多不同種類的抗生素,並藉由化學結構的修飾改變,以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方式製造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抗生素。隨著抗生素在醫療上廣泛的使用,也幫助人類成功抵抗許多感染症。

然而,細菌也開始演化出各式各樣的機轉,藉以逃脫或抵禦抗生素的作用,即抗藥性細菌,甚至,有部分細菌具有多重抗藥性而被稱為「超級細菌」,其中有一群被列為高度警戒的細菌,這些細菌分別是--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以及腸桿菌屬(Enterobacter species),取其第一個單字縮寫為ESKAPE,意指其可成功逃脫抗生素治療,在國外早有文獻報導與研究。

台灣細菌的抗藥性問題也是非常嚴重,以金黃色葡萄球菌來說,此細菌常常造成傷口感染、肺炎或骨髓炎,此菌對於醫師最常使用的第一線藥物容易產生抗藥性而失去效果,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資料統計,這幾年經由許多措施的介入,目前此菌具抗藥性(oxacillin抗藥)的比例雖然有逐年下降,仍然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對於臨床造成極大壓力。此外,鮑氏不動桿菌也是惡名昭彰的細菌,此菌的抗藥性比例近幾年來也是居高不下,臨床上可以使用的藥物已經寥寥無幾,醫師常會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嚴重影響病人預後。

近年來抗藥性細菌的問題,無法有效控制,加上抗生素的研發成本節節升高,導致許多藥廠投入研發新型抗生素的態度轉趨保守,雙重因素影響之下,抗生素的發展停滯,醫界面臨了無藥可用的窘境。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預計到西元2050年,全球每年會有1000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這意味著平均每3秒即有一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這是非常大的警訊。即便人類的文明持續進展,面臨這些抗藥性細菌的逆襲,我們似乎束手無策,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以民眾而言,我們可以把握幾個原則,第一、不隨意用藥,抗生素必須要由專業的醫師,根據病情判斷給予適當的藥物,民眾要依照醫囑使用,不可隨意去藥局購買,不適當的使用抗生素會造成細菌抗藥性的問題上升;第二、不分享抗生素,每個情況都有使用該藥物的適應症,不能濫用其他人的抗生素;第三、不擅自停藥,抗生素的使用皆有固定的期間,千萬不能自覺狀況改善而自行停藥,這樣可能會造成細菌產生抗藥性。
抗生素的抗藥性問題,顯然是你我都必須面對的困境,唯有民眾與醫師攜手努力,推動並執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才能減緩抗藥性的問題,並希冀藥廠持續開發新藥物,讓我們在與微生物的戰役中,重新取回主導權。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2/09/05 點閱次數: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