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每月醫星

忠於內在真實聲音為免疫風濕疾病,帶來一線曙光-風濕免疫過敏科 葉富強醫師

葉富強醫師

葉醫師從中學時期就立志從醫,一路以來原本自認為外科是自己的不二之選,在他人眼中也是位“準外科醫師”,卻沒想到最後為了忠於內在真實的聲音,他選擇了內科。

真正想做的是長期陪伴病人對抗疾病
葉醫師說起他自小生長在嘉義的偏鄉情形,與我們認知的時代似乎有點差距。葉醫師娓娓道來:「在鄉下的方圓十公里沒有大醫院,那時密醫比專科醫生還要多,民眾常是聽信密醫打營養針或是快速止痛,當然也沒有健檢。除了密醫外,民眾還會相信電台廣播的廣告,買回來一罐罐紅蓋子的藥瓶,倒出來一顆顆黑黑的藥丸。」
在葉醫師國中時,還曾發生爺爺將買回來的藥丸給中風的奶奶服下,一陣子之後造成全身皮膚和口腔潰爛、脫了一層皮進到加護病房,是典型的藥物過敏症狀,所幸後來被治癒。親眼目賭這狀況,更加深了未來當醫師的決心。
當葉醫師順利考進醫學院且一路表現優異,原本堅信自己能如願實現講求立竿見影的外科之路,但內在一直有個聲音告訴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實不只是滿足自己的成就感,而是更想成為一位能長期與病人一起陪伴奮鬥的醫師。」因此, 最後毅然轉彎選擇了內科中相較複雜的風濕免疫科之路,這是葉醫師的第一次轉折之路。
而當上總醫師後,被繁忙的行政工作和教學佔滿了所有時間,一度感到茫然,但在自己的信仰支持下不斷禱告之後,上天又帶來了另一次轉折。因一次突如其來的申請進修機會,葉醫師通過重重關卡,順利爭取到前往首屈一指的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大學攻讀醫學博士,進行肺動脈高壓研究。而肺動脈高壓正是免疫風濕疾病人者可能發生的棘手併發症,葉醫師所學正能及時協助患者避免重症,更是患者之福音。

免疫疾病沒有100%成功模式
風濕免疫過敏科的病人常是別的科別因找不到根源病因而轉介過來。不過這門科別經常是團隊合作,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關節、軟組織的慢性疼痛,但也可能會造成心臟血管和肺部功能影響等,必須要跨部門一起治療。
「就算100位病人皆能改善,難保第101位治療必定成功,因為每一個人都很不一樣。」葉醫師道出免疫風濕疾病的困難之處。雖然如此,能看到病人從嚴重發病到康復,令葉醫師繼續戰戰競競為每位病人努力。
曾有一位30歲年輕人,在入院時原只是下肢蜂窩性組織炎,竟快速進展成嚴重敗血症、休克、昏迷、需要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讓所有醫護人員措手不及,僅能用支持性療法,給抗生素、升壓藥、洗腎,始終找不出病因,連主任級的醫師們皆束手無策。

「微血管滲漏症候群,是非常罕見的嚴重疾病。」葉醫師說。他憶起當年自己還是住院醫師第二年時遇到的這位罕見疾病病人,真的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只能不斷為病人禱告期盼奇蹟出現。然而該病人在支持療法治療兩週之後,竟順利慢慢拿掉呼吸器、洗腎機等,恢復意識後,轉到普通病房,順利出院能夠健康的走路回家。
正因免疫疾病沒有固定模式可循,葉醫師至今懷著敬畏的心情面對每一個疾病狀況所帶來的考驗。

不可不慎:肺動脈高壓
許多人不認識「肺動脈高壓」,但它的致死率卻是不亞於癌症。在亞洲會引發的原因多半是免疫風濕疾病引起。常見的五個症狀包括「喘、咳、血、腫、暈」:也就是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難、慢性咳嗽、甚至咳血、下肢水腫和暈厥等症狀,因為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 目前台灣對於免疫疾病引發肺動脈高壓的研究尚少,而葉醫師所做的研究正能在臨床上發揮作用,而這條陪伴病人走向康復的漫漫長路也因葉醫師長期以來的信仰引領更加堅定,或許這正是葉醫師從醫以來永遠不變的使命!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2/09/05 點閱次數: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