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3期   2024 年 3 月號

疾病保健室

心臟衰竭的治療


心臟血管外科 蔡宜廷醫師

有鑑於已開發國家心臟衰竭患者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加上嚴重心臟衰竭的高死亡率,很明顯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來減緩這種疾病的進展及發生,過去五十年來醫師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們亦努力不懈的研究及探討心臟衰竭的治療。
早在1967年在人類史上即執行了第一例的心臟移植手術來治療重度心臟衰竭,但由於當時缺乏移植器官排斥的認知與有效的抗排斥藥物的發展,心臟移植一直到1980以後才成為重度心臟衰竭治療的唯一標準治療,但由於器官捐贈數量遠遠不足需求,迫使心臟衰竭的治療仍需另謀出路,在1980 年之前,強心劑、毛地黃和利尿劑是此時的主要治療策略,並佐以生活方式的改變或限制,如臥床休息、限制及降低日常活動和水份攝取等。在1980至1990 年代,則是治療相關藥物蓬勃發展的時期,包括硝酸鹽(nitrates),神經賀爾蒙的介入(neurohormonal interventions),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製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乙型受體阻斷劑(beta blockers)、和螺內酯(spironolactone)都被開發用於減緩心臟衰竭病情的進展及控制,但即便如此,心臟衰竭的發病率、死亡率、及再住院率仍然很高,包括從輕症心臟衰竭患者的約百分之十五到重度心臟衰竭患者的約百分之五十的五年死亡率,以及約百分之五十的六個月內再住院率。在進入2000年後,心臟衰竭的治療開始進入機械輔助治療年代,包括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心室輔助器裝置(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全植入式人工心臟、心臟重塑裝置(cardiac reshaping devices)、和心臟瓣膜手術等。隨著心臟輔助器裝置不斷的更新改進、及案例數的累積,眾多研究結果顯示,重度心臟衰竭患者平均都可以因心臟輔助器裝置存活八個月以上,尤其在重度心臟衰竭患者卻無法得到心臟移植治療的患者,相較於接受完整藥物治療,心臟輔助器裝置顯著降低這些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歐美國家隨之也開放心室輔助器裝置為治療重度心臟功能衰竭除心臟移植外的另一個選項。

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秉持軍醫院應負起國家急重症醫療的使命,早早即隨著世界潮流趨勢投入心臟衰竭治療與研發,1988年在衛生署同意並通過腦死器官捐贈條例後隨即完成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成功案例,2006年執行第一例長久型的左心室輔助器,發展至今,心臟移植例數已超過230例,術後存活率甚至遠高於世界平均,心臟輔助器裝置例數亦領先國內及亞州,也因此受邀於日本、韓國、及越南等國做分享與實務指導,再者,亦有心臟輔助器廠商洽談合作在三軍總醫院建立亞洲心臟輔助器訓練中心。

雖然很難預測心臟衰竭的機械輔助治療年代會持續多久,但相信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會進入細胞及基因編輯的時代,心臟衰竭的治療將進入基因編輯療法、細胞植入、再生、以及異種移植,這部分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的研究團隊早已投入多年,期待領先世界的突破性成果。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2/08/05 點閱次數: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