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疾病保健室

認識台灣抗藥性細菌現況 (三) 加護中心的頑固殺手–鮑氏不動桿菌

感染及熱帶醫學科 王永志醫師

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屬於Acinetobacter(不動桿菌屬),其baumannii之義為以其發現者Baumann(1968)之名來命名。在革蘭氏染色下呈陰性球桿狀,大小約為寬度0.9-1.6μm、長度1.5-2.5μm,本身沒有鞭毛(flagella)不能游動,移動性不高,亦不產孢子,在生長曲線中的靜止期會變成圓型的。此菌為絕對好氧菌,故要在有氧的狀況下培養,且特別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

鮑氏不動桿菌為伺機性細菌,在為人類所發現之初,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並不具致病力,但由於生命力強,可廣泛地存在於大自然中。此菌能存在人體皮膚上的正常菌叢之一,能和人體和平共存,存在於皮膚、腋下、結膜、會陰、口腔、上呼吸道及下腸胃道,有時也存於咽喉和唾液、黏膜之中。鮑氏不動桿菌所造成的感染症,主因是因為此菌存在於醫療環境當中,經由接觸造成傳染,因為住院病患體力衰弱、長期臥床、使用呼吸器、接受導管置入、免疫功能不全等因素而受到感染,嚴重感染時會引發肺炎以及菌血症等,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更由於治療藥物的選擇受到限制,導致致死率相當高。

1970年代,鮑氏不動桿菌對許多抗生素仍具有感受性,但隨人類使用抗生素種類與量增加,鮑氏不動桿菌不斷累積其基因突變或利用與其他細菌交換遺傳物質的機會,不斷地增強抗藥性。根據台灣院內感染監視資訊系統(TNIS)監視報告顯示,鮑氏不動桿菌已經連續十年是造成國內醫學中心加護中心血流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同時也是連續十年造成國內醫學中心加護中心肺炎前三名的致病菌。根據資料顯示,近年來,鮑氏不動桿菌在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所佔的比率有下降趨勢,然而,對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抗生素具抗藥性的鮑氏不動桿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簡稱CRAB)比率卻是逐漸上升,醫學中心加護中心CRAB比率由2008年的59.6%增加至2017年第3季的70.6%;區域醫院則由63.1%上升至71.6%,意味著鮑氏不動桿菌在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影響仍然不容小覷。碳青黴烯類為治療抗藥性細菌感染的主要後線抗生素,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鮑氏不動桿菌,也對絕大多數其他類抗生素具有抗藥性,一旦得到這種抗藥性細菌的感染,通常只剩下少數抗生素能夠治療,常常會面臨沒有抗生素可以治療的窘境,造成臨床治療的困擾,同時也嚴重影響病人的預後。病房一旦出現鮑氏不動桿菌傳染便很難被消滅,必須透過環境消毒和醫護人員及民眾勤洗手,適當隔離受感染病患等措施來控制傳染。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18/03/05 點閱次數:7,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