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疾病保健室

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


精神醫學部 黃郁絜醫師
大家都很珍惜能與孩子相處的時光。但有時,他們突如其來的情緒行為反應,可能令照顧者難以招架,或在互動時也變得挫折、焦慮。
當孩子出現激烈的情緒、行為反應時,可以考量以下的因素:

1. 能力還在累積: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表達能力持續在進步。直接的行為表達,例如哭泣、尖叫、踢或踹,可能是孩子表達想法的直接反應。

2. 習得的經驗:孩子以前可能曾因此獲得不錯的經驗。例如,可能曾經在要求孩子自己吃飯時,他哭泣、抗拒了,後來父母就繼續餵孩子吃飯,孩子於是得到照顧者的陪伴。

3. 與他人互動的方式:激烈的行為反應,亦可能是孩子試圖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例如,孩子尖叫時,家人紛紛出言制止,這其實也間接增加了家人與孩子當下的互動機會。不妨分別留給每個孩子一段與您獨處的小時段,營造專屬於每個孩子的親子時間,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獨特性。

4. 身體狀況的評估:當孩子身體不適,或有神經發展相關疾患時,情緒反應可能來得快也去得快,或是執著度變高,更容易呈現激烈的情緒、行為表達。建議收集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情形,至兒科、兒童心智科進行更全面的評估。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困擾?
1. 辨識出現困擾的情境:孩子的行為,常受到當下情境及照顧者如何因應而變化。探索孩子出現困擾行為時的細節、照顧者當時的回應,有助於協助他們發展更適宜的表達方式。

2. 轉移注意力:有時,孩子只是還想繼續進行前一個活動,而以較激烈的反應表達自己「還想繼續」。這時候,我們可以提議下一個活動,或展示另一個有趣的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

3. 提供預告:在即將轉換活動前,預告孩子。並在時間到時,確實遵守事前的約定,轉換活動。讓孩子了解,這些安排並不會因為自己激烈的反應而有所改變,讓孩子學習到照顧者堅定的教養引導。

4. 加強表達能力:可以先用「是非題」,再進階到「選擇題」的方式,試著猜猜看、幫孩子說出剛才激烈行為背後,所想表達的想法。例如,可以問孩子:剛才丟玩具,是想要爸爸先不要煮飯,來陪你玩嗎?還是不會拼車子,所以丟掉玩具,不玩了呢?

5. 情緒辨識:幫孩子辨識剛才激烈行為背後,可能想表達的心情、感受。例如,哭泣可能代表的是生氣、挫折或傷心。當孩子更能辨識自己的情緒時,將有機會以語言表達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感受,逐漸減少激烈的行為。
若仍然擔心孩子情緒行為困擾的背後,是否有值得注意的困難,建議至兒童心理科與醫師討論。
三總地下街中庭繪圖精神醫學部曾念生部主任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2/02/07 點閱次數: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