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疾病保健室

老人憂鬱以及治療


精神醫學部 葉大全醫師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目前全台60歲以上人口數已經超過445萬,世界衛生組織預告憂鬱症將在2030年成為疾病負擔的第一位,超過乳癌及大腸癌等嚴重疾病。而憂鬱症狀常影響許多罹患慢性疾病的長者,世界各地統計的憂鬱症終身盛行率約為16.9%,老年人口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約佔7%至38%,換算下來全台至少有31萬老年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而長期住院的病人與憂鬱症的盛行率有很大的相關性,因此許多有慢性疾患的老人家(如心血管疾病、疼痛及高血壓等)更不能忽視他們的情緒症狀。曾出現憂鬱症更會增加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影響了長者們日後的生活品質。

年長者多半不會口頭表示自己的憂鬱症狀,較常出現的是以失眠或身體的抱怨為主訴,例如覺得身體疼痛、疲累、注意力無法集中或記性不佳等。生理上,遺傳因子大約佔了37%的因素,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簡稱為HPA) 的回饋控制失調以及腦部滋養因子(BDNF)的不足都是可能的原因;心理上,許多生活壓力(獨居、喪偶、經濟因素等)常是憂鬱症的觸發因子,年長者多半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沒有希望而不向他人求助。

衛福部近年的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有27%的覺得自己健康與身心功能狀況不好,而有12.1%老人對目前生活感到不滿意,這些憂鬱症狀往往導致他們無意與人互動進而與社會失去連結。有些長者自年輕時就有比較焦慮的特質且個性較為固執,則更容易出現自殺的想法。根據統計數字,老人家出現自殺的風險是年輕人的兩倍,有憂鬱傾向的比起情緒穩定的更是有20倍的風險,而年紀越大使用的方式又更為激烈,顯示自殺與憂鬱症有高度關聯,可見老年憂鬱症除了影響生活功能,嚴重者還可能導致生命危險。自殺目前為台灣老年人前三大死因之一,因此更要謹慎處理、積極治療。

老人憂鬱治療的目標在早期介入並減少憂鬱的症狀,希望避免症狀復發或加重產生自殺念頭,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會需要比年輕人更長的藥物作用時間;對於藥物治療有副作用也可採取心理治療。本院亦有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種先進的治療方式,可將受鬱症影響的腦區藉由不同頻率的磁波將其正常化,目前證據也顯示對於老年憂鬱的改善是正向的且副作用輕微,美國及我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可用於治療藥物療效不佳的重鬱症,針對有多重慢性病的老人可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對老年憂鬱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空橋上所見院區樹人大道繪圖精神醫學部曾念生部主任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2/02/07 點閱次數: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