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疾病保健室

淺談攝護腺腫瘤


泌尿外科 卓育慶醫師 
攝護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根據國健署統計結果,2021年台灣十大致死癌症排名,攝護腺癌從第六名上升至第五名,排序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除此之外,發生率也逐年增加,這與國人及醫界對攝護腺癌的重視及篩檢的普遍有一定的關係。

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目前所知與年紀的增加、種族及家族病史相關。年紀方面,攝護腺癌鮮少發生於小於40歲的男性,大概1萬人只有1位罹病。若是介於60至79歲,大約8位就有一位罹病,與年紀有明顯正相關。種族方面,則是非裔美國人風險最高,不論是疾病發生率及疾病嚴重度都較高。再來是家族史,若家族有人年紀輕輕即罹患攝護腺癌,則本身得到攝護腺癌的機會也將大幅增加。

一般而言,攝護腺癌初期通常症狀並不明顯。一旦有了症狀,可能代表疾病已經有局部侵犯或遠端轉移。局部侵犯如腫瘤影響到攝護腺尿道、膀胱頸甚至膀胱三角,可能會有排尿症狀、儲尿症狀或是血尿,和攝護腺肥大造成的症狀很難區分。遠端轉移影響的部位,最常見是淋巴結與骨頭。轉移到淋巴結壓迫髂靜脈,可能會導致下肢水腫。轉移到骨頭,可能會引起疼痛甚至造成骨折或大小便失禁。所以疾病的早期診斷,把握時機在仍是侷限性攝護腺癌時早期治療,是很重要的。


目前臨床診斷攝護腺癌,主要利用攝護腺特異抗原及肛門指診對年長者及下泌尿道症狀之病人做初步篩檢。但有許多原因皆會導致攝護腺特異抗原上升,如泌尿道感染、急性尿滯留、尿管置放及經尿道之相關手術等等。若排除這些原因,攝護腺特異性抗原依然高於正常值,攝護腺癌之可能性很高。於肛門指診時,正常攝護腺質地應較為柔軟有彈性。一旦觸感如同摸到堅硬的石塊,需高度懷疑攝護腺癌。除此之外,還可以經直腸超音波進一步評估。此檢查是將超音波探頭經肛門置入直腸,直接掃描攝護腺是否有可疑病灶。以上的三樣工具只是初步評估,要確定診斷最終須藉由經直腸超音波導引攝護腺切片,檢視是否有腫瘤細胞。

確定診斷後,下一步就是攝護腺癌的臨床分期了。癌症的分期對治療方針至關重要,有精確的腫瘤分期才能選擇適當的治療策略。骨盆腔核磁共振,可以用來評估攝護腺癌對周邊組織的侵犯,如是否有侵犯至攝護腺被膜或是儲精囊,以及骨盆腔淋巴結是否有轉移。至於全身骨頭掃描,可以找出是否有骨頭轉移及受到影響的部位。完成了以上檢查,就可判定目前腫瘤的狀況屬於局部性或是轉移性。

侷限性攝護腺癌的治療方法,可以分成攝護腺根除手術或是放射線照射治療。攝護腺根除手術目前主流是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本院當初是全台第一家引入此系統的醫院。手術可將腫瘤移除,有治癒疾病的機會,同時也可獲得組織病理診斷,安排適切的後續治療。至於放射線照射治療,整體存活期與手術相似。缺點是無法取得完整病理組織,同時也有導致放射線膀胱炎合併血尿之可能性,較適合無法接受手術的病人。

轉移性攝護腺癌,第一線治療方式為賀爾蒙治療。可藉由雙側睪丸切除手術或施打促性腺激素釋放素相關藥物,降低睾丸酮的產生,達到去勢的效果來抑制攝護腺癌的生長。隨著治療時間拉長,攝護腺癌會發展出去勢抗性,此時可以考慮添加新一代荷爾蒙製劑,能再度壓抑攝護腺癌的病程。可惜的是,此癌症仍然會在若干年後,發展出逃脫機制導致治療效果不佳。針對這一類病人,可以藉由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與腫瘤相關的突變基因,挑選專屬的治療藥物,達到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目標。若無適合的藥物,則需考慮傳統的化學治療,效果也是值得期待。


我國即將於西元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對於攝護腺癌的診斷與治療顯得更加重要。善用目前的檢驗工具,盡早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在現代醫學的進步之下,攝護腺癌早已不再是無藥可治的絕症,而是如同慢性病一樣,是可以被好好治療控制的,同時兼顧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1/10/05 點閱次數: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