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醫療新知

脊術救援,硬頸不再-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


神經外科部腦中風中心醫學及腦神經功能科 湯其暾主任

隨著科技進步,民衆對於醫療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面對頸椎椎間盤突出或退化性病變的問題時,雖然傳統頸椎融合手術行之有年,但因骨融合後將導致頸部活動度減少,長節數(超過三節)的固定病人會主觀覺得“硬頸”同時也會增加鄰近節病變之風險,通常在術後數年後五至十年約有20%-30%的患者抱怨,在固定椎節的上下鄰近頸椎產生加速退化的病變,嚴重時就需要再行手術。

縱使是微創手術其固定部位鄰近的頸椎(上節或下節椎骨)本來就有機會因每天頸部活動慢慢發生退化;主因為頸椎在經過手術之後,必然有生物力學的改變,進而加重其鄰近脊椎體或是椎間盤更早退化的進行。
頸椎融合手術後引發退化性變化的發生率、發生時期,以及其嚴重程度,因個人體質,工作環境等而有所差異;隨著時間及活動的增加,它的發生比例就會越高。目前一般認為採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於椎間盤切除進行神經減壓後,置入可活動式人工椎間盤,不僅保有原本頸椎之活動能力,更能保護鄰近節,避免提早退化,減少因病變而再次手術之機會。

目前台灣所使用的人工椎間盤,材質多數為耐磨係數佳的鈦合金或鈷鉻鉬合金加上高分子聚乙烯墊片構成,因爲使用金屬,術後追蹤若需要使用核磁共振(MRI)檢查時,影像中會產生金屬假影,導致MRI影像判讀困難,影響醫師的臨床判斷,或選擇需從腰椎注射顯影劑的侵入性替代方法,這樣不僅使病人不舒服同時也會有顯影劑過敏及脊髓腔感染出血的風險。 

近期國內引進最新一代全陶瓷無創人工椎間盤,可以配合微創導航精準進行頸椎減壓術及人工椎間盤植入,加上術中即時定位掃描,將零假影的人工椎間盤放到最佳位置。因爲材質無金屬材料成分,術後MRI影像清晰,能提供最佳的病情判讀。同時,如同牙科所植入的陶瓷牙體相對於其他有使用金屬加工的人工椎間盤更加有耐磨耐用的特性,同時具有對人體組織的相容性高,術後不需戴頸圈固定可以提早活動及快速恢復職場功能的優點。
但因個人病況及身體承受度不同,建議與手術醫師詳細討論是否合適進行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期盼嶄新的醫材科技融入今日的手術日常,締造醫病雙贏的明天。
GranviaC頸椎椎間盤植入物 MRI其他ADR比較
術中導航與術後照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1/09/06 點閱次數: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