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健康快遞

COVID-19病人常見的皮膚表現


皮膚科 劉禧齡、陳奕先醫師 

自2019年末於中國大陸湖北省爆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於2020年初便迅速擴散至全球多國,迄今全世界有超過1億8千萬個病例,台灣截至目前為止也超過14,000例確診數,死亡人數超過700人。
咳嗽、發燒、嗅覺喪失一度被認為是最主要的症狀指標,近來則開始報導出現腸胃道症狀的病例。然而,民眾較少注意到COVID-19也會出現皮膚相關表現,根據國外文獻指出,有約15%的陽性確診案例表示,皮膚疹是他們出現的第一個臨床表現,甚至在20%的確診者身上,皮膚紅疹是唯一的症狀。


統計上,COVID-19病人最常見的皮膚表現為手指或腳趾出現凍瘡樣變化,疹子呈現紅色或紫色,可能會有癢或痛的症狀,年輕、中年成人較常見,值得注意的是出現凍瘡樣變化的病人預後相對較佳。其次為各式各樣的紅疹變化,包括水泡樣、蕁麻疹樣、斑塊樣、麻疹樣等,這類變化通常會在軀幹或四肢出現,而且常常會在其他肺炎症狀之後才表現。最少見的皮膚表現則為網狀紫斑(retiform purpura),通常在重症病人身上出現,代表血管病變、管腔受到阻塞,這類病人預後也比較差。此外文獻也報告過舌頭腫大以及地圖舌般的表現。


隨著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漸漸普及,因為疫苗施打後出現皮膚病灶而就診的患者也越來越多。疫苗注射後的皮膚反應,最常見的是延遲性大範圍局部反應(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其他還包括局部注射區域的反應(local site reaction)、蕁麻疹、麻疹樣皮疹、肢端紅痛症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皮膚反應很高比例出現在接種Moderna疫苗的病人,且接近9成為女性病人,原因目前未知。此外,皮膚紅疹出現時間與施打的次數也有關係:在接受第一劑疫苗,注射一天後即可能出現局部注射區域的紅疹,第三天出現蕁麻疹或麻疹樣皮疹,一周後會有延遲性大範圍局部反應或肢端紅痛症;施打第二劑後的病人,以上五種皮膚表現都會在施打後3天內發生。
另外,國外已有報導病人在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於兩年前注射過玻尿酸的地方出現紅腫的情形。施打疫苗後出現凍瘡樣變化的病例也曾被報告過。全球疫情仍然緊張,建議民眾若出現疑似新冠肺炎的皮膚表現或是在施打疫苗後出現皮膚不良反應,請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提供專業建議。在後疫情時代,人人提高警覺,做好勤洗手、戴好口罩,相信我們能夠齊心打贏這一仗!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1/08/05 點閱次數: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