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疾病保健室

認識蕁麻疹


皮膚科 劉禧齡、陳奕先醫師 

什麼是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閩南話又叫作「起刺膜」,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據統計,每五人中就有一人,一生中至少發作過一次。蕁麻疹的特色是局部、短暫的皮膚或黏膜水腫,發作時常會覺得皮膚搔癢,接著開始紅腫,並出現典型的膨疹(wheal)皮膚病灶,膨疹臨床上會呈現出膚色或白色的腫塊。隆起的腫塊可以在身體的某一處出現,每個單一隆起的腫塊通常持續不超過24小時,然後又在其他部位出現。而皮膚搔癢的程度可以嚴重到無法專心工作或正常睡眠。大部份的蕁麻疹為急性發作,發作時間從數小時到數日不等,當症狀超過六個星期,則稱之為慢性蕁麻疹。
認識蕁麻疹1

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許多情況都可以誘發急性蕁麻疹的發作,常見的像是昆蟲叮咬、病毒、細菌的感染、壓力、藥物(特別像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一些血壓藥)、食物及食品添加劑。其他如溫度劇烈變化、日光曝晒、酒精、運動或摩擦、內分泌失調及情緒困擾等也都可能導致蕁麻疹的發生。
慢性蕁麻疹中,除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外,研究發現許多自體免疫疾病,尤其是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炎和修格連氏症候群(即俗稱的乾燥症),其他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也是可能原因。近來許多報告指出中耳炎、牙周病、幽門螺旋桿菌的慢性感染也可能引起慢性蕁麻疹的發生。


是不是要趕快抽血做檢查?
單一次發作且無併發症的急性蕁麻疹無需過於緊張,一般不須抽血檢查,在急性期過敏指數都不太會上升,對於後續治療也沒有影響。反而要注意的是急性發作合併嘴唇腫脹、呼吸困難等症狀者會有危險性應立即至醫療院所就診治療。而慢性蕁麻疹則是一種免疫反應而非過敏反應,檢測過敏原幫助不大。另外,一般的過敏原檢查只能檢測30–40項,即使抽了血也可能找不到致病原因。
針對反覆的急性發作及慢性蕁麻疹則建議除了詳細記錄可能引起蕁麻疹的食物、不尋常的曝露,症狀發作的頻率及嚴重度、正在服用的藥物、居家環境等資訊外,醫師也會視患者的狀況安排進階的實驗室檢查。另外,國際上有一個通用的蕁麻疹活性量表評估工具(Urticaria Activity Score, UAS/UAS7),由病人自行評估最近7天以來的「膨疹數量」與「搔癢程度」,除了可以更精準地了解自己蕁麻疹的嚴重度,也可做為治療後症狀改善的程度估。


治療的選項有哪些?
急性蕁麻疹大都會痊癒且無後遺症,慢性蕁麻疹若是感染或是自體免疫疾病引發的應同時針對病因給予治療。蕁麻疹的治療有兩個基本原則:去除導致蕁麻疹的因子以防止情況繼續惡化,以及持續使用症狀治療的藥物。而不論急、慢性蕁麻疹,症狀治療的藥物使用原則是類似的:
1. 口服抗組織胺:又以第二代抗組織胺會是比較好的選擇,白天較不會嗜睡。
2. 針對病灶處可冰敷或合併外用的止癢藥膏緩解症狀。
3. 症狀嚴重患者可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一般不建議使用超過10天。
另外,針對慢性蕁麻疹若使用口服高劑量抗組織胺若還是成效不佳,傳統免疫抑制劑,如環孢靈素,在一些嚴重患者會有良好的效果。最新的生物製劑Omalizumab則是針對過敏蛋白IgE的單株抗體,可以精準的阻斷引發蕁麻疹的分子路徑,是安全而有效的武器。另外要注意在孕婦身上使用藥物須十分謹慎,應避免使用全身性的藥物,尤其是在第一孕期。抗組織胺已被證實會通過胎盤進而影響到胎兒。
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已知有效的方法去預防蕁麻疹的發生,因此蕁麻疹患者日常生活中還是盡量要避開辛、辣、刺激性、菸、酒、及不新鮮的食物,也要避免洗太熱的熱水澡、穿太緊的衣物、劇烈運動、頻繁搔抓等行為,如此才能最大可能避免蕁麻疹的發生。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1/08/05 點閱次數: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