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疾病保健室

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科 劉昇雯、陳奕先醫師 

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持續或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根據台灣的研究統計其盛行率逐漸上升至6.7%。最主要的症狀為皮膚乾燥及搔癢,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症狀通常在嬰幼兒時期即出現,大部分的患者會在10歲左右症狀緩解,而少部分患者則至成人時期仍持續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值得注意的是四分之一的成人型異位型皮膚炎患者,其症狀是在成年後才出現。
異位性皮膚炎1  異位性皮膚炎2

病因
主要包括遺傳及環境等多種因素,患者的皮膚保濕因子不足,導致皮膚乾燥及皮膚的屏障功能受損,再加上免疫失調,使皮膚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另外,環境或是食物中的過敏原也會誘發或加重發炎反應。


臨床表現
皮膚病灶在嬰兒時期好發於臉頰及手肘、膝蓋等伸側部位,呈現紅色的丘疹或小水泡,常伴有滲液或結痂;幼兒及成人期則好發於皮膚皺褶處,如脖子、肘窩、膝蓋窩,且皮膚呈現變厚、紋路加深之苔癬化病灶。


診斷的標準
˙皮膚搔癢。
˙典型的皮膚症狀及分布位置 (如上文所述)。
˙病程持續或反覆發作超過6 個月以上。
˙個人或家族中有過敏體質,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
以上條件符合三個以上即可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


治療
˙外用藥物
1. 類固醇藥膏:類固醇具消炎及止癢作用,依據年齡、病灶的部位及嚴重度,適用不同強度之類固醇藥膏,不建議擅自使用家中剩餘或親友饋贈的藥膏或購買成藥,以避免不良反應產生。民眾亦不須過度擔心認為類固醇就是有害的,在醫師指示下適度及適量的使用,即可兼顧療效及安全性。
2. 局部免疫調節劑:目前市售產品有普特皮及醫立妥軟膏,與類固醇藥膏一樣有抗發炎的效果,但因成分不含類固醇,可避免類固醇的副作用(如:皮膚萎縮、毛囊炎等),但剛開始擦拭時可能會有灼熱或刺痛感。

˙照光治療
透過特定波長的紫外線照光機進行治療,通常每週兩至三次,藉由紫外線照射皮膚改善皮膚之發炎情況。

˙口服藥物
1. 抗組織胺:口服抗組織胺能夠緩解搔癢,當病灶面積或嚴重度無法單純以外用藥膏達到良好的控制時,可搭配口服抗組織胺治療。
2. 類固醇:急性期可短暫合併使用口服類固醇,使症狀得到快速控制。
3. 非類固醇之免疫抑制藥: 包括滅殺除癌錠、移護寧、環孢素,對於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能達良好療效,需要定期追蹤血球指數及肝腎功能。

˙生物製劑
目前最新且效果良好的治療選項,杜避炎為第一支核准用於12歲以上之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有別於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可以精準地阻斷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路徑,進而達到良好的療效,治療發炎性皮膚病灶同時也降低癢感,安全性高,患者不需頻繁抽血。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1. 皮膚保溼:勤擦乳液,避免過度清潔。洗澡時水溫不宜過熱,並應選用溫和且pH值呈中性至弱酸性之清潔劑。洗澡後皮膚還呈濕潤狀態時盡快擦上乳液,乳液應挑選成分單純且不含香精的。
2. 避免接觸過敏原:常見之過敏原如塵蟎、動物的毛髮或皮屑、特定食物等,
參考資料: J Formos Med Assoc. 2021;120(1 Pt 2):429-442.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1/08/05 點閱次數: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