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疾病保健室

淺談新冠病毒檢驗


臨床病理科 商弘昇醫師、陳奇聖醫師

至2021年6月,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194個國家肆虐,造成全球超過1.7億人感染確診,同時將近4百萬人因而死亡。在這場抗疫的戰爭中,除了仰賴疫調、檢疫、隔離以及疫苗接種等公衛措施外,如何快速且正確的揪出病毒感染者亦成為重中之重。唯有正確且快速的發現確診者,才能及早將感染者與未感染者進行分流,並針對高接觸風險的人員進行管制,阻斷可能的傳播鏈,進而減低病毒的危害。

針對新冠病毒的檢測共可分為四種,病毒培養、病毒核酸檢測、病毒抗原檢測以及病毒抗體檢測。其中病毒培養因需在BSL-3生物安全等級的實驗室中才可執行,且執行起來曠日廢時,故目前國際間對於新冠肺炎的診斷仍以後三者討論較多,下面將便針對這三者做簡單的介紹。

核酸檢測
核酸檢測又可稱為核酸放大法(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s tests, NAATs),該方法包含多種檢驗技術,其中又以RT-PCR作為目前診斷COVID-19主要的方法。其主要的目的在偵測受測者體內有無病毒的基因片段,檢測陽性即代表受測者體內帶有病毒基因,可能正處於感染期或是發病前後。該方法利用PCR聚合酶連鎖反應,可以將病人體內的病毒基因片段訊號加以放大,因此有著很高的敏感度,即使受測者體內只有少量的病毒,甚至是殘存的無活性病毒碎片都可以被檢測出來。

血清檢測(抗體檢測):
血清檢測目的主要是偵測受測者體內抗體的濃度,利用重組的病毒抗原來偵測血清內是否存在相對應的抗體。目前認為相關的抗體應在感染後5至7天才會出現,因此抗體檢測主要用來辨識病人過去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甚至可透過判讀IgG以及IgM的濃度作為推估病人感染時程的線索。

抗原檢測:
與前述的抗體檢測原理相反,乃利用合成的病毒抗體去檢測檢體中是否存在病毒抗原。檢測陽性則表示檢體中存在病毒抗原,代表可能受測者正受病毒感染中。然而該方法不如核酸檢測來的敏感,如果病人體內病毒量偏低或是無症狀時,可能會造成偽陰的結果;但相較於核酸檢測需要在BSL-2生物安全等級的實驗室中才可進行,且檢驗過程也較為繁瑣,利用抗原檢測原理製成的快篩試劑不但操作簡便,也比較不受檢驗場所的限制,大大提升該項檢驗的可近性。此外,單次核酸檢測最快需費時40分鐘至1個小時,相較之下抗原檢測的快篩試劑僅需10至20分鐘便能判讀結果。雖然其敏感度及特異性不若核酸檢測,但在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地區,的確能協助疑似個案診斷、加速個案分流管理,達到擴大檢驗量能、更即時的控制及圍堵疫情。

面對仍在蔓延的疫情,除了造成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不便,更對國家乃至於全球的經濟帶來嚴重的衝擊。如何有效的防堵疫情不但是各國政府正在努力的目標,同時醫界與學界也都在努力研發保護力更好的疫苗以及更為快速、簡便及準確的檢測試劑。面對多變的疫情,單靠單一檢驗方法是很難達到控制疫情的目的。如現在台灣正處於新一波疫情爆發的階段,醫院為避免遭病毒入侵,針對入院的病人進行篩檢,若都採用最準確的核酸檢測,雖然最為準確可靠但需時較長;當遇到治療有急迫性的患者,例如急性冠心症、中風、嚴重外傷者,顯然很難等到報告結果出爐才進行治療。因此如何妥善運用不同的檢驗方法,搭配適當的風險控管,才能建構出一套兼顧醫療以及防疫的防護網。
淺談新冠肺炎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1/07/05 點閱次數: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