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3期   2024 年 3 月號

分院報導

松山分院-秋冬季節心絞痛莫輕忽易成死亡序曲


近幾年台灣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因胸痛而至門診求診的病人也開始居高不下。胸痛,特別是心絞痛,是心臟內科處理的主要病症。而典型心絞痛是泛指因心臟缺血而造成的胸部不適,有時不一定會感到胸部疼痛,而大部分的人會覺得心窩處悶悶的、有壓迫感、呼吸不順,通常在活動的時候(如:爬樓梯)易發作,休息可以緩解,持續時間約五至十分鐘,有些病人會同時合併有冒冷汗、左臂或左面頰不適、暈眩等症狀。其機轉是因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狹窄(因為脂肪逐漸堆積而導致血管的管腔變窄),導致心臟氧氣的供應不足,無法應付心臟肌肉的需求。初期都可藉由休息得到緩解,但是此種症狀會逐漸加重、頻率變多且持續時間更長,甚至連休息也都會有心絞痛的現象,就必須盡速將病人送到醫院評估治療。

下列情形是冠狀動脈疾病(造成心絞痛的主要原因)的危險因子: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肥胖、男性、年紀大等。另外須注意的是有些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是以非典型症狀,如呼吸困難、全身無力來表現。據觀察近幾年冠狀動脈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當有以上所述症狀時,應盡快至門診就醫,一般而言醫師會安排12導程心電圖、胸部X光、抽血及超音波等檢查。有時會因病情的需要,再加排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心肌灌流攝影、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等檢查。談到治療方面,阿斯匹靈、貝它阻斷劑,皆被證實對典型冠狀動脈疾病有助益,其他尚有硝酸鹽、鈣離子阻斷劑等。

至於不穩定型心絞痛,定義為新發生的心絞痛、在休息時發生心絞痛,原來心絞痛的嚴重度變強、頻率變密、持續時間延長,或服用舌下含片已無法緩解症狀時。統計上有20%不穩定型心絞痛會變成急性心肌梗塞,應盡速就醫。
對於心絞痛病人,診斷確立時應接受藥物治療,若是服藥仍有症狀,或檢查結果是左主幹病灶、多條血管、左前降枝前段病變或心肌灌流攝影10-15%以上心肌缺氧時,心導管檢查及心導管治療則是必要的治療方式。

經心導管檢查結果有些病人的病灶適合做心導管氣球擴張術、網狀金屬支架置放,有些病人的病灶則必須靠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才能得到較佳的預後,有些病人的病灶宜繼續追蹤觀察。而無論是上述那種結果,都必須繼續回診服藥治療。平時除適當改善血壓、血糖、血脂不良情況外,長期控制危險因子如:抽菸、肥胖及糖尿病,加上適度運動的健康生活,是維持心臟健康的最佳方法。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1/07/05 點閱次數: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