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3期   2024 年 3 月號

每月醫星

抵抗COVID-19新契機百忙中不忘投入研究新解方~臨床病理科楊秉恆醫師

楊秉恆醫師
投入臨床病理科,發揮追根究底的精神
病人進到門診時,可以運用影像診斷查出病灶,像是超音波、X光等。另一方面,會採用檢驗技術來確認診斷,透過檢驗血液、尿液、各類分泌物等等檢體來判斷病源,這部份就是由臨床病理科負責。

「實驗診斷,能看出人身體內的一些問題。舉例來說,人的身體裡,含有重金屬,成分很低,但也可能會造成疾病。因此三總跟世界接軌,成立亞太地區首家“微量元素研究中心”。」楊醫師說。

甫於2020年與俄羅斯學術單位召開跨國醫療交流視訊研討會中,楊秉恆醫師分享「鋅元素相關抗病毒免疫力對COVID-19相關性」,本身又在攻讀博士班、從事教學傳承工作並投入新冠肺炎血漿治療研究中,楊醫師將自身喜愛追根究底的精神發揮的極致。

「可能是掛軍職吧,覺得要有人為國家多做些什麼。」楊醫師說來肯定。

由於自己的伯父身為警察,因此從小就常走訪警局,對於警察這個職業需盡心盡力維護治安的使命感到敬佩,也因此種下了未來從醫為國家服務的種子。

運用同理心教學,學生意猶未盡
擔任病理科教育訓練官,楊醫師讓五年級的醫學生,互相實作靜脈抽血。

「雖然醫師不一定要很會抽血,但也應該要學會抽血。」楊醫師說,在他從醫的過程中,靜脈抽血主要是護理師來執行,然而實習醫學生來到醫院實習,卻沒有一個單位正式教導抽血的技術,未來若是遇到沒有護理師在場的處境,又需要抽血,難道身為醫師不能抽血嗎?

有了這一層的思維,當楊醫師做起教育訓練官,他堅持要求醫學生必須學習抽血技術。然而用假手臂和真人手臂抽血,哪個會比實作起來更為準確呢?當然是真人手臂。因此,楊醫師規定實作的醫學生,與同學們互相抽血做練習。

「兩個原則,第一、醫學生是年輕人,血管好找好抽,成功機會大,學生對抽血有信心。第二、同學們互相抽血,自己也會被扎針,之後對病人會有同理心,想到自己被扎針的心境,最好能一次抽血順利。」楊醫師說。

「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可以讓初學者容易學會抽血的技術,也能讓他們感同身受! 擁有病人的同理心,是醫學教育的重要一環。但能具有同理心的方法,就是你也試著當病人看看。學習靜脈抽血也是一樣。」

意外的是,大多數醫學生們對於這樣的實作教學感受深刻,在學會抽血技術之後,甚至還想花更多時間待在抽血櫃台為更多病人服務。

三總研究血漿治療對抗COVID-19
長期與血液為伍的楊醫師認為,如有新冠肺炎的病人,在康復後,能夠藉由康復者具有抗體的血漿,治療正在感染COVID-19病毒的病人。

「2021年已經有許多文獻和實驗結果出爐,運用康復者的血漿,輸入剛開始發病且症狀輕微的病人身上,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有可能比打疫苗有效。」楊醫師說得興奮卻也語帶保留,畢竟,現在全台灣的醫護人員都忙著防疫,這樣的新研究還有一段路要走。 但面對嚴峻的疫情,任何一線曙光都激發著身為醫者研究努力的精神,而三總正如火如荼地加緊腳步,進行所需的程序,期能幫助更多病人免於病毒的威脅。

而在這個時期,醫師期盼民眾們除了好好防疫之外,更可多正向鼓勵身旁守護民眾的醫護人員,相信在彼此配合和鼓勵下,定能戰勝病毒,恢復正常的生活。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1/07/05 點閱次數: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