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分院報導

基隆分院-新冠病毒(COVID-19) 疫苗發展現況和兒童感染之臨床相關症狀介紹

張佳寧醫師
自2019年底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來,迄今全球仍籠罩在此百年大疫之嚴重威脅中,世界各國醫學專家均致力於新冠病毒相關研究,日以繼夜開發藥物和疫苗,期盼能夠盡快控制疫情,恢復正常生活。
回顧疫苗發展史上,「麻疹」和「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研發,曾經遭遇慘痛的經驗,兩者均使用「不活化疫苗」,技術上是以化學藥劑將病毒殺死(俗稱「滅活」)再加入佐劑後製成疫苗,卻在人體臨床試驗中發現,不單是預防效果差,反而造成嚴重的肺部感染,甚至導致受試者死亡。這種施打疫苗無法免疫,反而加重肺部感染的現象,是經由「抗體增強反應(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的機制。疫苗誘發人體產生無用的抗體,或抗體雖然有效但濃度不足,不但無法抵禦病毒,反而促進病毒造成人體免疫失調、產生傷害。

研發新冠病毒疫苗,記取歷史教訓,科學家自然須盡量避免使用前述機制來製作,目前廣為採用的方式,為鎖定新冠病毒表面蛋白「棘蛋白」,研發腺病毒載體疫苗,如美國輝瑞-BioNTech、Moderna、Novavax與國產高端疫苗,可誘發出較高的抗體效價,亦是較安全的選擇。然而現今取得少數國家「緊急使用授權」的中國製疫苗、俄羅斯研發之腺病毒載體疫苗,多為使用整個病毒顆粒製成的「滅活疫苗」,或是沒有鎖定「棘蛋白」構造的腺病毒載體疫苗,藥廠亦尚未發表疫苗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完整資料。台灣防疫策略優勢在於把握時間、消除破口、等待最安全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徹底終結疫情。

近一年多的臨床經驗發現,「兒童」族群感染新冠病毒的臨床徵候,與成人相比,通常較輕微,然而除了與成人相似的發燒和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喉嚨痛)之外,尚可能引發「類川崎氏症」或稱「多系統炎症症候群」,嚴重時將導致個案死亡;法國、美國等世界先進國家均已發表諸多病例報告,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05月15日公告相關病例定義如下: 
0-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發燒超過3天,加上下列5項中至少2項:
1. 皮疹或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粘膜皮膚炎症(口腔、手或腳)。
2. 低血壓或休克。
3. 心肌功能障礙、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心臟超音波檢查異常或肌鈣蛋白升高)。
4. 凝血障礙的證據(PT,PTT,d-Dimers升高)。 
5. 急性胃腸道症狀(腹瀉,嘔吐或腹痛)。

再加上「發炎指數」,例如ESR、CRP或Procalcitonin升高,且沒有其他微生物感染原因。同時有感染新冠病毒的證據,包含 RT-PCR、抗原測試或血清學陽性,或接觸新冠肺炎的患者,家長須注意有無相關症狀,及早發現和就醫治療,治癒率相對較高、預後通常較成人為佳。

Reference:
1.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emporally related to COVID-19.” Scientific Brie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5 May 2020.
2. “Kawasaki disease.”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Chapter 191, 1310-1316,21e.
3. “Vaccinating Children against Covid-19 —The Lessons of Measles. ” Perri Klass, M.D., and Adam J. Ratner, M.D., M.P.H. January 20, 2021.DOI: 10.1056/NEJMp2034765.
4. 感染與疫苗,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13年2月,第一版。
基隆分院小兒感染科 張佳寧 醫師簡介
學  經  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住院醫師、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住院總醫師、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研究醫師、三軍總醫院澎湖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專業證照:台灣兒科專科醫師、台灣感染症專科醫師
專  長:一般兒童常見疾病、傳染性疾病、疫苗諮詢、院內感染控制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1/04/01 點閱次數: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