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醫療新知

截糖不同,造就截然不同—減重代謝手術

徐國峯大頭照原始檔
一般外科 徐國峯醫師
糖尿病vs肥胖 - 雞能生蛋,蛋又可生雞
現代人由於工作壓力大,下班回到家只想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滑手機,鮮少人有規律運動的習慣。越少運動,體力就越差,體力越差,就更不想動。此外,因工作忙、工時長,大家外食的機率相對提高,但坊間許多餐飲業者為了降低成本與兼顧色香味,往往犧牲了健康上的考量,其烹調成品多偏向高油、高糖與高鹽,而這些「三高食物」就是導致「三高慢性病」和肥胖人口日益激增與年輕化的元凶之一。
人在進食後會將大量的糖份釋放至血管內,通過血液循環運往全身各處,胰島素是人體內最主要的降血糖激素,依靠其和細胞上的受體結合(類似鑰匙和門鎖的關係),血糖得以順利進入細胞進而被人體所利用(類似鎖了門的房子),同時讓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被胰島素調控在一定的範圍內。

肥胖者身體組織當中細胞的胰島素受體數量減少,造成胰島素的相對不足和效率下降,為了維持血糖在正常範圍,身體就會產生更多的胰島素。但長期合成大量胰島素,生產胰島素的胰腺會因工作過度而趨向衰竭,所分泌的胰島素就逐漸減少,一旦胰島素分泌不足就會引發糖尿病。除此,胰島素屬於促進合成激素,可以幫助脂肪的合成,所以高胰島素血症也會進一步加重肥胖情形。
而當糖尿病人開始接受藥物治療,有些人在服用降血糖藥物後會出現「低血糖」反應,變得更容易感到飢餓,反射性增加食量以致體重上升,繼而削弱身體調節血糖的功能,讓血糖指數反升,醫師就需要不斷地加重藥物劑量以壓制血糖,如此惡性循環。

另外,「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具有相似的遺傳背景,遺傳基因的缺陷導致肥胖的同時也易引發第二型糖尿病。

改善糖胖症 - 從減重做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第二型糖尿病人者裡,超過9成有過重或肥胖問題,即醫學上所稱的「糖胖症」。國人十大死因中,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及腎病變等6項,都和「肥胖」有高度相關性;如果糖尿病再結合肥胖問題,死亡率甚至還會增加到7倍之多!另外,肥胖也容易引起痛風、退化性關節炎、脂肪肝、膽結石、胃食道逆流、不孕症…等許多慢性疾病。
傳統以來治療糖尿病,都以「控制」為目標,視「共存」來相待。病情輕者,就飲食、運動加內科藥物為治療基礎;到口服藥物無法控制時,就轉為注射胰島素。而當患者罹病10-20年後,免不了陸續出現各種合併症;尤其對那些加乘肥胖問題的糖胖症患者,合併症會來得更快且複雜。
這一條「糖尿病情發展路」,以往患者只能宿命接受,無法改道或回頭,但近20餘年研究發現,適時介入外科的「減重代謝手術」治療,不僅可以有效率地改善病況,甚至有機會完全根治疾病!
「很多病人接受減重手術後,在未出院前血糖就已經回復正常了。」徐醫師說。

什麼病人適宜接受手術治療?
醫學界定下明確指引:「BMI(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7.5,用盡藥物或內科方法都難以控制血糖的病人,應考慮手術治療;BMI達32.5或以上者,建議手術治療;BMI超過37.5,應以手術為首要治療方案。」
徐醫師坦言,對於重度以上肥胖患者(BMI≧35),透過傳統的飲食、運動甚至藥物輔助治療,成效有限外,病人常不得其門而入,反覆地嘗試錯誤,因而錯失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

應把握手術時機
研究發現,若糖胖症患者太遲進行手術,能獲得改善的效果較有限。「假使病人到藥物全然無效時才做手術,因胰臟完全沒有健康的細胞,手術後即便有荷爾蒙的刺激,也於事無補,無法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又如病情已到晚期,心腎功能極差,手術對病人來說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徐醫師說。

臨床經驗
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和精進,減重代謝手術的各種術式都能以腹腔鏡執行完成,大部分病人可在術後三至五天出院,不過實際上還是須依個人情況而有所不同。
徐醫師表示,在其個人實行減重手術的病人中,同時罹患糖尿病者約占4成,而其中2成7患者需施打胰島素,其餘則皆需服用至少一種降血糖藥物。患者接受手術後,無案例需再使用胰島素治療、低於1成患者只需服用一種降血糖藥物,所有病人在一年內減去至少60%的多餘體重。此外,對於病人固有的慢性病宿疾,如高血壓、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退化性關節炎、尿酸過高…等,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要提醒的是,雖然減重代謝手術在糖胖症患者的治療成效不錯,但術前需由專業醫師評估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術後,亦需完全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還有建立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才是維持健康與良好體態的長久之計。
BMI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1/03/05 點閱次數: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