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疾病保健室

慢性腎臟病用藥小叮嚀


臨床藥學部 葉爵榮藥師
腎臟位置靠近人體的腰部背後兩側,狀似蠶豆,因此台語稱之為「腰子」。當各器官組織新陳代謝過程產生多餘水分、電解質、尿酸等有毒物質,排入血液循環系統,腎臟就必須擔負起過濾清除的角色,經由尿路系統將毒廢物排出體外。此外還肩負生成腎素及血管張力素調控血壓、合成紅血球生成素(EPO)促進骨髓造血、活化維他命D3維持骨骼及血液鈣磷穩定,減少骨質流失、調節電解質(如鈉、鉀、鈣離子)平衡,因此是極為重要的器官。
腎臟可能因休克、尿路阻塞、急性腎絲球腎炎、細菌感染等而快速喪失功能,稱為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多數可恢復,部分病人可能會進展成慢性腎衰竭。此外控制不佳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慢性病人者,是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主要族群。慢性腎臟功能受損是漸進的,初期並無明顯症狀,當觀察到泡泡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夜尿、多尿、貧血等危象,則代表腎功能已發生不可逆損傷,因此臨床上針對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可透過估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來篩檢早期腎損傷,幫助診斷慢性腎臟病,及時治療,避免惡化成腎病末期,進入到透析或換腎治療。

根據衛福部2018年醫療費用統計,健保支出首位即是「慢性腎臟病」,36.4萬病人共花費 513.78億元,第二位是「糖尿病」291億元,二大疾病有共病關係,是台灣洗腎人口比例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居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慢性疾病諱疾忌醫、喜歡尋求偏方、草藥、非正統醫療或濫用止痛藥品等錯誤用藥觀念,都是導致慢性腎臟功能惡化的因素。許多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或痛風病人,當腎臟出現問題時,總把原因歸咎於長期服藥,其實相關疾病控制不佳,會導致大、小血管病變,腎血管損傷即是腎小管病變的一種,當腎臟微血管(腎絲球)阻塞,持續發炎,腎臟血流受阻,過濾能力也會下降,葡萄糖、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會流失排入尿中,而出現高尿糖、蛋白尿等問題,反覆泌尿道感染隨之而來。

作用於腎臟的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與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兩類降血壓藥,除了控制血壓,同時具有改善蛋白尿的功能,搭配末梢血管循環障礙治療藥物,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緩和腎絲球發炎的狀態。史塔汀類(Statins)降血脂藥物,可抑制壞膽固醇的合成,降低冠狀動脈的血脂堆積及發炎反應,同時具減緩腎絲球過濾率(GFR)退化的速度及降低蛋白尿功能,可大幅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死亡率。新型降血糖藥物如俗稱排糖藥的SGLT2抑制劑、昇糖素類似胜肽(GLP)-1受體促效劑、雙基胜肽酶(DPP)-4型抑制劑,都具備有降低血糖、控制體重及對心臟、腎臟保護作用之多重效益。降低尿酸除改善痛風外,也有助於延緩腎功能惡化,使用降尿酸藥物(Allopurinol 、Febuxostat、Benzbromarone)治療同時,需改變飲食習慣,避免高嘌呤類、肉類、海鮮類食物和限制酒精攝取。
對於腎絲球過濾率(eGFR)第3b期至5期的嚴重腎臟病者,則須限制蛋白質、高磷[(肉類、內臟類、全穀類、乾豆類(紅豆、綠豆、黑豆)]、高鉀(奇異果、香蕉、諾麗果、葡萄柚、柳丁)及楊桃(含神經毒素,腎損傷者不易排除)等食物攝取量。血液磷離子過高可能出現皮膚騷癢、骨頭疼痛等症狀,接受口服磷酸鹽結合藥物(碳酸鈣、醋酸鈣、碳酸鑭、磷減樂等),與食物中的磷酸鹽結合來降低磷吸收,此類藥物建議與食物併服,採咀嚼或磨粉方式服用,增加與食物接觸表面積,提升降磷效果。紅血球生成素缺乏可能引發貧血反應,可視需要施打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療慢性腎病後期的造血機能退化,輕症則口服補充鐵劑,將血色素控制在目標值11-12 g/dL即可。

建立正確用藥觀念,避免濫用草藥、偏方、民俗療法、不明之保健補充品、抗生素、止痛藥、免疫抑制劑、顯影劑等易導致腎毒性藥物,配合醫囑常規服藥,穩定控制慢性疾病,定期監控腎功能檢測指標,才是阻擋慢性腎臟病惡化進程,與疾病和平共存,避免邁向腎病末期需接受洗腎、換腎療程的不二法門。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1/03/05 點閱次數: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