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醫療新知

我們與精神病的距離

精神科葉適華護理長黃姿瑋林晏如護理師
精神科病房 葉適華護理長/黃姿瑋、林晏如護理師

曾經有人說精神病就是「瘋子」?精神科就是「瘋人院」?甚至出現輪迴說,認為是上輩子做了什麼事,這輩子才會這樣等等,近期電視劇、電影皆選擇以精神科病人為主題,也終於讓精神疾病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被重視,同時也帶動社會大眾深入探討相關的主題,關懷這些社會上原本被偏見與歧視貼上的一張張標籤的精神科病人。
在醫學的角度,精神科也因為這樣的汙名化更名為「身心科」,其範疇除重所皆知的思覺失調症(舊名: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厭食症、自閉症、人格違常(常見為反社會人格違常),更包含現代文明病:憂鬱、失眠、強迫症、網路成癮症、物質濫用、精神官能症(俗稱:腦神經衰弱、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焦慮、緊張、憂鬱等症狀),甚至年長者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也都是身心科病房的照顧範圍。

身心科的病人之所以難以被接受,是因為腦部功能障礙而出現的行為怪異、想法荒誕或者跳耀無法溝通的言談,像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長輩,因退化的腦部,時常忘記自己的東西放在哪,開始懷疑是身邊的人偷走的,或者因出現幻覺,認為有人要傷害自己,故藏刀防身。因此在急性身心科病房中,面臨精神症狀處於急性期的病人,護理照護本身就充滿挑戰,病人年紀越來越大、自我照顧能力有限,無法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加上現代飲食習慣及精神科藥物影響下,近年來也發現了共病問題增加,除了本身的精神症狀,更出現了心臟科、腸胃科、感染科、新陳代謝科等複雜的內外科問題;許多病人本身精神症狀干擾嚴重,無法正確表達身體上的不適,不但影響醫療人員病情判斷,更延後治療黃金時期,甚至病人無法理解治療的重要性,總是和護理師千辛萬苦建立的靜脈注射針各過各的生活,即使手上滴著鮮血也要和點滴架共舞,或因病人不認為有治療必要,原本已頭暈目眩、雙腳無力,卻又堅持下床,最後以跌倒收場,對病人造成更嚴重的傷害,讓身心科的醫療人員頭痛不已,照護壓力直線攀升。

在醫院裡,也因為發現了病人的罹病不單純只是精神專科問題了,故平時除了醫師、社工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團隊共同照顧病人,在去年本院護理師更主動成立了品管圈,在醫院與主管們的支持下,透過品管手法,以眾人腦力激盪開始,搜尋最新文獻、經過各種問卷調查、實際訪查和測驗等科學方式,驗證真因問題,最後重新規劃和安排富含全人教育和專科的知識培訓課程、使用具邏輯分類的交班溝通方式等,不僅提升身心科病房護理人員生理照護層面的能力與自信,也在病人端獲得良好的迴響,更是獲得院方頒發品管圈特優獎的肯定。

其實精神疾病就像是慢性病一般,需規律服藥,才能避免疾病反覆發作,這很重要,但如果缺乏病識感,病人將會抗拒服藥,使得疾病反覆復發,最終家人屈於現實,無力照顧,病人則將流連於各醫院及康復機構中;近期在臺灣話題度頗高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中提到照顧身心科病人對於家庭成員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與經濟的困擾,更顯得家庭支持對病人的重要性,然而臨床發現,許多病人本身家庭環境複雜,無家屬照料或家屬也是身心科病友等,更有許多家屬在將病人安置於醫院後,可能因忙於工作、照顧其他家人等原因,將病人留在封閉且陌生的醫院環境,卻造成病人產生被遺棄感,進而出現憤怒、悲傷、退化、定向感障礙等情緒反應,在病房中,每天上演著病人打包行李,在門口徘徊、不斷找出口,不論醫護人員如何安撫、解釋及提供現實感,病人仍堅守崗位站在門口苦苦守候,等待家屬帶自己回家;也有些病人選擇瘋狂連環CALL家屬,家屬因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希望醫療介入限制病人使用電話,導致醫病關係緊張,加上病人本身衝動控制欠佳,在需求無法被滿足後出現暴力攻擊等行為,溝通會談無效之下,最後讓醫療人員僅能以身體約束治療收場…工作人員為此疲於奔命,與家屬協調陪伴照顧或申請看護,常是處處碰壁,最後僅冀望社會資源提供協助。

從事醫療照顧工作的我們知道,家屬與病人之間各種壓力和難處,因此除了期望能引導家屬可以與醫療團隊共同照顧病人,減少病人被遺棄的不安感受外,更希望社會大眾可在安全的距離範圍內,放下有色的眼鏡,慢慢撕下對身心科病人的負向標籤,適時的提出關懷與耐心,給予身心科病人友善的社會環境。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0/11/05 點閱次數: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