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醫療新知

淺談台灣的麻醉

麻醉部陳佳琳醫師
麻醉部 陳佳琳醫師
本院自民國99年因應醫院評鑑開立「麻醉諮詢門診」,也就是術前評估門診,至今已有十年,但我們仍在看診時常聽到病人或家屬說:「麻醉不是睡一下而已嗎? 為什麼還要看門診?」然而,麻醉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睡著而已。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7年所做的調查統計,麻醉的進步與抗生素、阿斯匹靈的發明,被公認為這100多年來醫學最重要的15項發展。麻醉的誕生,不但可以令病人在舒適安全及無痛情況下接受手術,更令外科醫生可以發展並進行更精密的外科手術,治療更繁雜的疾病。

在國防部軍醫局及三軍總醫院的栽培下,陳佳琳醫師於西元2014-2015期間,至美國有名的私人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學習進修一年,除了看到令人瞠目結舌的高階醫療設備、技術及「收費」外,因有各國的進修醫師,也看到許多台灣麻醉的不足。
在台灣,平均每分鐘有28人接受門診或住院手術,以健保一年需麻醉的手術量至少一百萬例、平均餘命七十九.五歲來計算,每個人一生平均至少動三次大、小手術。外科醫師常跟病人說,「這還好啦!小手術!」但我們麻醉面臨的是,除了手術大小會有不同麻醉風險外,病人本身的健康狀況及心肺功能才是決定麻醉風險的主要因素,而且,每次手術的麻醉風險是重新計算的,麻醉醫師永遠無法保證接受過手術及麻醉的病人,在接受這次的麻醉能夠一覺起來、全身而退…所以我們得常常告訴病人,「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
一般民眾對麻醉的知識普遍不足,病人及家屬通常不在乎麻醉,術前評估時如果有問問題,多半也是問:「開刀要多久?」、「會不會痛?」而一台麻醉的驚心動魄、血脈噴張的手術結束,病人安全的抵達麻醉恢復室,我們麻醉醫師還會特別請家屬入內,謹慎地告訴家屬麻醉中狀況及麻醉後要注意什麼事,家屬進來也只問:「什麼時候可以吃東西?」從頭到尾,病人及家屬都鮮少關心麻醉。

麻醉其實是一門神奇的工作,身穿綠色手術服,使用著種種可能致命而又奇妙的麻醉藥,躲在口罩與面罩後的麻醉醫師,是病人接受手術時免除不必要的痛苦並守護病人生命安全的守護天使。除了手術室中麻醉的工作以外,現代的麻醫師也把照護的範圍延伸到醫院的各個角落,提供包括無痛內視鏡麻醉、疼痛診療與重症加護領域。麻醉,已經是高品質的醫療不可或缺的一環。
麻醉安全性的提升,首重於補充足夠的人力,並加強相關人員訓練。此外,建立完整的麻醉前評估流程並改善與病人的溝通,也是過去較少直接面對病人的麻醉醫師應加強的部份。在麻醉執行的過程中,應該建立完整的麻醉記錄、加強監督查核、運用麻醉檢查清單、藥品儀器的系統化整理、標準流程的建立與品管計畫的訂定等,都將有助於麻醉安全性的提升。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0/04/06 點閱次數: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