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疾病保健室

急性心肌梗塞後心臟復健


復健部  蘇聿圻醫師/蔣尚霖醫師
根據衛生福利部民國106年統計,心臟疾病仍持續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統計第二位,明顯影響國人的健康。因此,今天與大家分享其中常見急性心肌梗塞後的心臟復健。
急性心肌梗塞主要是冠狀動脈內的粥樣斑塊破裂,引起血小板凝集、合併纖維蛋白形成血塊,在短時間內堵塞血管即可能造成心肌缺血壞死,產生胸痛、胸悶、喘…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休克、死亡。急性期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抗凝血劑)、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或者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治療。而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經過治療且病況穩定後,透過執行心臟復健計畫,有助於提升運動能力、生活品質以及降低心臟疾病之危險因子。

心臟復健主要分為三期:
1. 第一期為住院期:目的在減少手術後的併發症,如臥床過久導致肌力下降以及肺炎等等,於病況穩定後可以做四肢的關節運動,以免關節僵硬及血栓靜脈炎,此外可以恢復一般日常生活活動,逐漸增加身體的活動量,預防失能,並與第二期心臟復健銜接。 
2. 第二期為出院後:目標在控制心血管危險因子避免心血管再次阻塞。通常以門診方式進行運動訓練,在訂定運動處方之前,會先進行心肺運動功能測試評估患者目前心肺耐力,醫師依據測試結果分析並作為設定個人化運動處方的依據。依照運動處方持續復健約三個月後,再進行一次心肺運動功能測試重新評估心肺耐力改善程度及進行後續運動處方修訂。通常運動訓練模式以有氧運動為主,有氧運動已經證實可促進心血管疾病病人身體組成、血糖代謝以及血脂。
而阻力運動通常於參與一般有氧運動訓練至少2-4 周後執行,訓練前先接受適當評估以及動作指導。頻率建議為每周1-3 次上下肢阻力運動訓練,強度設定為最大自主收縮之60%,每組動作重複10-15次,執行1-3 組動作。若病人有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嚴重瓣膜疾病或控制不良高血壓等併發症則不適合做阻力訓練。
3. 第三期為維持期:將復健計畫融入日常休閒活動,維持規律運動,遠離坐式生活型態。透過長期持續心臟復健可以改善運動耐力、改善冠心病危險因子、減少焦慮、降低心肌梗塞復發率以及死亡率,進而提高生活品質。因此,鼓勵病人長期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以維持運動訓練之成效。
運動處方原則有氧運動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0/04/06 點閱次數: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