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每月醫星

與11 年第1 名的大腸癌為伍,唯有挑戰才能雙贏– 大腸直腸外科鄭屹喬醫師

鄭屹喬醫師

自「不適合從醫」到走上這條路
求學史不像印象中的醫師那麼平順的鄭屹喬醫師,小學就讀基隆郊區,全校不滿五百人的小學校,因為不若大學校競爭,放學時間多半在四處玩樂;直到上了市區的國中,同儕課業壓力之下,當時成績不突出又內向的鄭醫師,對讀書漸漸變得沒有太大信心。
在成功高中時,在導師簡福祥老師的鼓勵下,成績進步之後,開始思考大學要讀哪個科系,因為國中的經歷,原先決定要選擇當時醫科外最熱門的生科系,理由是不用面對人群,可以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卻無心插柳考上國防醫學院。
猶豫許久之後,因家中經濟環境因素,加上並無從事醫護相關職業的親人能諮詢,單憑印象中認為當醫師是個權威、薪水好、工作輕鬆的職業,便決定改變志向。
沒想到,進了醫院才知道,醫師的工作是高工時、高壓的集合體,雖然薪水不錯,卻沒什麼時間享受。但是鄭醫師說: 這工作跟我的個性有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外科醫師,看診時很像推理,手術時很像電玩,我不僅想過關,還要拿高分! 雖然過程很有壓力,看到病人痊癒,就充滿成就感。

精進醫術如同打電動過關挑戰
「醫師的怠惰對病人來說是不公平的。」沉吟一會兒,鄭醫師有些遲疑地說,這是他心中從醫的圭臬,在擔任總醫師時,他就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再到美國進修。
出國必備的體能要求、英文檢定,忙碌的住院總醫師生活中,鄭醫師利用晚上的時間,幾乎風雨無阻的訓練,原因是他想知道什麼是最新技術,有沒有什麼知識是他該知道而還不知道的? 不僅多次出國學習最新技術、擁有美國南加州大學Keck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臨床進修、達文西機器手臂操作合格認證,通過一層層的關卡,對鄭醫師來說最困難的是自我的突破。
「以腹腔鏡來說,它已經是個相當純熟的技術,不過如何能讓它進化,是相當困難,可是如能讓病人恢復快、自己技術上層樓,那就是過關。像是開腹腔鏡腫瘤手術,往往需要一個較大的切口拿出腫瘤,現在也可以把切掉的腫瘤,利用肛門或陰道拿出來,不僅減少傷口大小,也可以減少疼痛。」鄭醫師說。

開刀非萬能,好處V.S.風險都需知
總給人這樣的印象,外科醫師常建議病人開刀,對鄭醫師來說,他傾向將開刀的好處和風險都與病人溝通,如此一來,病人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更在彼此之間建立一份信任感。
鄭醫師回憶起一名來自金門老先生,他有帕金森氏症,因大腸阻塞選擇到台北就醫,但病人對做人工肛門抗拒,考驗著鄭醫師思索,如何做才是對病人最好的治療方式。
為了不讓這位病人來回奔波,又考量他的醫療需求,鄭醫師決定用支架撐開方式,將腫瘤拿出。兩個禮拜內治療此病人,使他能以一次性療程回金門。
鄭醫師一路以來秉持多方面考量的內歛態度,繼續挑戰病魔,增進實力為病人服務。

聞「大腸癌」色變,一招簡單預防
2019報告指出,國人大腸癌人數已連續11年蟬聯第一,每次遇到後期的大腸直腸癌,看在鄭屹喬醫師眼中,覺得相當可惜---如果能提早發現,或許可以不用手術,甚至辛苦的化療。 
在大腸直腸科來說,最常遇到的病人並非大腸癌,就如同金字塔般,腫瘤病人只佔大腸瘜肉的一小部分,但是有瘜肉的病人,如果不做檢查切除,日後就有可能轉為腫瘤,透過糞便篩檢,便能得知有無異常,再做大腸鏡找出病灶,切除瘜肉,解除日後癌化的風險。
「許多人不太能接受大腸鏡檢查,至少要做糞便檢查,沒有症狀也要做,而且不需花錢,50歲以上未滿75歲的民眾,每兩年可免費檢驗一次。」鄭醫師提醒民眾接受糞便檢查,採檢簡單且可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0/03/05 點閱次數: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