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44期   2024 年 4 月號

健康快遞

認識大腸直腸癌


認識大腸直腸癌及病因
大腸直腸癌己連續11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一名,發生年齡在40歲後開始上升,最高峰在60至65歲之間。影響大腸直腸癌形成的因素包含環境和基因,常見的高危險因子包含:
1. 飲食與生活習慣;攝取高脂肪、低纖維食物,抽菸及喝酒。
2. 家族史;大腸直腸癌患者的一等親家屬有2~4倍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
3. 有大腸發炎性疾病史:有克隆氏症及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患病時間愈長,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會也比較高。
4.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症候群: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有5%是基因上有缺陷者,如「家族性息肉症候群」,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患者在年輕時大腸內就有許多瘜肉形成,若不處理這些瘜肉,有較高機會在40歲左右轉變為大腸直腸癌。另外「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也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患者常在40多歲就發生大腸直腸癌,常合併其他處的癌症,如子宮內膜癌、胃癌、卵巢癌、泌尿系統或肝癌等。
95%的大腸直腸癌為腺癌,是由良性的腺瘤性瘜肉轉變,正常之腸細胞增生成腺瘤性瘜肉約需十年時間,再由腺瘤性瘜肉轉變成惡性約需五年的時間。大腸直腸癌的分期主要看癌細胞侵犯大腸的深度、有無淋巴結侵犯,及有無遠端轉移。有淋巴結侵犯為第三期,有轉移則為第四期。

大腸直腸癌篩檢對象及症狀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而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檢查結果如有異常(篩檢結果為陽性),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若出現下列症狀,請儘速就醫: 
◎大便中有血 ◎大便中有黏液 
◎排便習慣改變 (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
◎大便變細小 
◎經常性腹瀉或便秘
◎體重減輕 
◎貧血 ◎如腫瘤較大,則可觸摸到腫塊 

以上症狀不代表發生大腸癌,但症狀如持續出現超過2星期以上,應立即請專科醫師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息肉個案,並經由大腸鏡檢查作進一步診斷,及早接受治療,進而阻斷癌症的發生與進展,才能減少大腸癌的傷害。 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相當簡單方便。
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建議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若無法做大腸鏡檢查時,可考慮大腸鋇劑攝影加乙狀結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結果及後續處理建議
1. 正常:不需作其他處理,建議每2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 
2. 發現息肉:切除息肉,並依專科醫師指示做大腸鏡檢查追蹤。 
3. 發現大腸癌:請依專科醫師指示接受後續治療及處置。
什麼時候或是多久要做一次檢查呢?
對於那些沒有前述危險因子的那些人,如果是大於40歲,每年的肛門指檢和糞便潛血反應是首先被建議。而對於大於50歲的人,則建議每5年作一次軟式乙狀結腸鏡。而鋇劑攝影則是建議每5到10年一次,大腸鏡則是建議10年做一次通常是可以被廣泛接受的。
認識大腸直腸癌
語音服務
發布日期:2020/03/05 點閱次數: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