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保「肝」情—肝硬化飲食
發布日期:2020/02/05點閱次數:444

營養部 林家羽營養師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新陳代謝器官,不僅參與營養素的合成、消化、吸收與儲存,更具解毒、凝血和免疫等功能。台灣曾有句非常流行的廣告語: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恰可說明肝病患者受的影響是全面且長久的。

肝硬化的定義為肝臟因慢性損傷後纖維組織增生,使肝臟組織產生許多結節,造成肝功能受損,最終細胞凋亡或病變的現象。Child-Pugh 氏分類法將肝硬化依臨床數值分類如下表,5項加起來5-6 分為 A 級,7-9 分為 B 級,最嚴重C級則為10 分以上。

                  分數

1

2

3

膽紅素 (mg/dl)

<2

2-3

>3

白蛋白(g/dl)

>3.5

2.8-3.5

<2.8

腹水

輕度

中、重度

肝腦病變

輕度

中、重度

凝血時間(延長之秒數)

1-2

3-5

>6

肝硬化的病人常被告知飲食生活須改變,卻不知如何調整,導致過度限制或錯誤的食補,反而加速病程惡化。若是診斷後尚無相關併發症的肝硬化患者,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和營養狀態,就能避免加劇肝臟負擔,幾項建議如下:

  1. 飲食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不必嚴格限制蛋白質來源,並建議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如主食以部分全榖雜糧取代白飯或麵點,每日的蔬菜至少4份(熟重二碗),無血糖調控問題者每日水果至少3份(3個拳頭大)。
  2. 肥胖、代謝症候群的患者應減重,但不建議透過嚴格限食的方式,應配合運動一起進行,以改善脂肪肝、胰島素阻抗和避免肌肉量流失。
  3. 多以天然新鮮的食物為來源,避免添加防腐劑或醃漬、過度加工的食品,舉例如香腸火腿、皮蛋、醃漬醬菜等,烹調上避免使用混合性的調味料如豆腐乳、辣豆瓣醬、海苔醬等。
  4. 戒酒。

對於已有因肝硬化產生不同併發症的病人,應視個別情況,調整修正飲食並補充營養素。

  1. 脂肪痢(糞便浮起油亮或稀鬆泥狀):表示脂肪的消化吸收不良,若有同時有腹脹或腹痛問題時,可先採低油飲食或改用中鏈脂肪酸作為食用油,同時須注意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補充。
  2. 腹水:輕度或中度腹水的患者,避免過多含鹽調味的食物,建議控制每日鈉攝取2000毫克。當醫生指示須限制水分攝取時,則應計算全天液體量含湯、果汁或茶攝取量。但若是嚴重營養不良或頑固型腹水的患者,建議晚間補充點心、避免夜間禁食,以改善患者營養狀態為優先。
  3. 肝昏迷:血氨過高時會出現語無倫次或嗜睡等情形,嚴重甚至傷害中樞神經。飲食調理上避免便秘很重要,且除非醫療上的處置都無法改善時,才需配合採用低蛋白飲食,不必要蛋白質限制可能會加劇體內蛋白質損失。近年的研究顯示長期(約二年)口服支鏈胺基酸補充劑對降低肝性腦病發生有益。
  4. 葡萄糖代謝改變:肝臟是維持血糖穩定的重要器官,當發展為糖尿病時患者應遵循糖尿病營養治療原則;易發生低血糖的病人則應採少量多餐進食,特別應增加夜點以預防半夜低血糖。
語音服務